藝術專欄【鄭春鴻專欄】你會去親吻這...

【鄭春鴻專欄】你會去親吻這隻青蛙嗎?

Date:

一個84 歲的老先生喜歡釣魚。一天,他坐在船上釣魚的當下聽到一個聲音說:「把我拿起來。」他四處張望,卻四下無人。

當他又聽到「把我拿起來」時,他以為是他的幻覺。他往水中定神一 看,那裡正有一隻青蛙浮在水面上。

老先生問道:「你在跟我說話嗎?」

「對, 就是我啊!」青蛙回道:「將我拿起來,吻我,我就會變為你今生所見最漂亮的女人。我確定你的朋友是既羡慕又嫉妒,因為我即將成為你的新娘。」

老先生凝視青蛙片刻後,伸出手,很小心地托起青蛙放入他前面的口袋裡。

青蛙說:「怎麼, 你瘋啦?你沒聽我說嗎?我說,吻我,然後我就會成為你美麗的新娘。」

他撥開他的口袋,看著青蛙說:「算了,以我這樣的年紀,我寧願有一隻會說話的青蛙。」

換成你,你會去親吻這只青蛙嗎?

這不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事實上,我們的一生充滿的類似的選擇。在我們的眼前,每天都有想要追求理想,想要達成的目標,而影響這些理想和目標的最重要的因素正是時間,是年歲。

童年朝思暮想的,也許只是一支竹蜻蜓;少年想要iphone;大學生希望有漂亮的情侶;青年需要好工作,一棟房子和一部好車;四十歲,希望有第一筆1,000萬;五十歲希望有第二筆1,000萬;六十歲希望有第三筆1,000萬;七十歲已有自知之明,想要親一下青蛙換來美嬌娘的人雖然已經不多;但是希望有第四筆1,000萬的人確大有人在。

臺灣男女平均七十八歲就要到鬼門關前排隊報到了,排前面的如果不塞車,很快你就到門口了,你搜集這麼多銅板幹嘛?要去鑄十八銅人像嗎?

的確,人到達一個年齡,應該清楚知道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這是一種智慧。每個人想要和不想要的東西,容或差別很大。不過,在不同的年齡,哪些東西應該要;哪些東西不應該要,你和郭台銘、拜登的差別往往只在毫釐。因為人的遊戲規則之中,有一條鐵律:死亡,帝王將相、販夫走卒,誰都要面對的。

在非自然主義清單上,「善良」是一個統一的屬性,但它不是自然財產:它不是經驗上提供給我們,但是眾所周知的一個特殊的直覺系統。很明顯地,善良是一種真正單一的屬性。

要指明甚麼是「好」的,那麼,如果我們的意思是它的質量。我們斷言變成新娘的青蛙是好的;抑或是會說話的青蛙更好,當我們說的東西是好的,是不能任何定義,在最重要的意義上,這個詞要區分出構成某一整體的部分是什麼為「好」,並不容易; 從這個意義上說,「好」 沒有定義,因為它很簡單,沒有部分。它之所以「好」,只有一個理由,「你」認為它是「好」的。

因此,一個一元論的享樂主義者也必須聲稱,「快樂」真的只是一回事。快樂是一個概念,我們用來指我們採取的事物,在自然世界,概念分析可能或可能不會確認快樂真的是一回事。例如,我們把智力和感官經驗都稱為快樂。或者,把「友誼」,這個似乎極不可能純粹存在的一件事稱之為「好」。即使有充分的理由使用一個傘狀的概念來指所有這些不同的東西組成它的「好」。許多看似合理的條件似乎有道理,正是因為他們是非常寬泛的術語。如果一個理論要正確地一元論,那麼,它必須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統一的「好」、「快樂」的清單。這似乎是很難令大家都滿意的,也就是世上列不出這樣的清單。

簡言之,世間沒有甚麼事大家都公認為「好」,公認為「快樂」的事物。但是,這事並非不存在,而是必須經過上帝的調和鼎鼐,才會隱然出現。年齡就是鼎鼐中的重要調味料。除了年齡可以令人獲此智慧之外,上帝還讓一些人也提前享有這樣的智慧的機會。比如曾經得過重病,像癌症病人。他們雖然還不到七老八十,吃的鹽不多,過的橋也很少,但是一場大病讓他比別人更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至於那照顧和醫治癌症病人的醫護人員,以及醫院的從業人員,有很多人也託病人的福,得此福氣。這些特別幸運的人,因為有這樣的裝備,得以擁有一個相較於常人更理性、平和、美滿的人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