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專欄】環保教育應是持續性...

【專欄】環保教育應是持續性、終身學習的課題

Date: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環保」就是環境保護。可是、大多數人對於什麼是真正的環境保護之內涵和意識,大都停留在垃圾必需分類,頂多分為可焚燒,或是不可焚燒,這樣的環保意識,這其實是非常膚淺的!

事實上, 環保的知識、常識和實質的意識,必需不斷且持續的透過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的公民教育,循序漸進,一點一滴,持續不斷的強化灌輸在每一位學生腦海裡,才能達到落實真正環保績效,以及環保的實質成效。

學習歐美文明先進國家,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的公民教育,不斷教育各種不同垃圾所需要的分解時程的常識,如一般的報紙和一般水果和蔬菜,需要兩個星期到六個星期,才可望溶解。

有塗蠟的如飲料紙罐,則需要至少7到14個月,時下普遍流行保麗龍需要至少50年,等於半世紀,現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使用的尿布、以及塑膠瓶,需要至少450年,最常見的棉線,也都要3-15個月,其它要列舉的項目不勝枚舉。

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齊柏林2013年的作品《看見台灣》,拍出台灣的美麗,也拍出台灣的環境問題:污染的河川、被挖得半禿的山頭、海邊的消波塊、還有工廠排放的廢氣,在空拍的鏡頭下無所遁形,也讓政府不得不重視。2014年,行政院為此還特別成立「國土保育專案小組」,將片中的問題整理成十六項治理。

時隔四年,齊柏林的意外身亡,也意外引發台灣社會重新檢視這些環境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已經解決了嗎?政府當年的承諾,又實現了多少?

在《看見台灣》裡,齊柏林以鏡頭俯瞰位在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亞洲水泥礦區,只見一大片山頭已被掏空,光禿禿的畫面令人觸目心驚。

2017年5月,齊柏林再次飛過亞泥礦區上空,拍下一張照片給友人,感慨「比五年前拍看見台灣的時候挖更深了」。

隨著齊柏林身亡、照片曝光後,由環保團體地球公民會發起,要求撤銷亞泥礦權期限展延的連署人數在短短三天,由原來的4.2萬,暴增到突破20萬人。

因此、諸如這方面的日常生活常識,都必需編列在各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的公民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全民對環境保護的常識和意識。否則、只是很抽象的談論環保,無法扭轉國際對我們忽視環保的印象!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黃育旗
黃育旗
現任台灣小留學生家長協會秘書長。出生於一貧如洗的偏僻農村,從稍微懂事到開始讀小學,從未摸過「錢」長成什麼樣子。因緣際會分別和美國人以及荷蘭人一起工作長達25年,對西方人的文化、思維及敬業態度,有深刻的體會,也開啟了寬闊的國際視野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