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台北報導
位於台北北門城延平南路的順益台灣美術館,成立至今即將屆滿三年,館內除了長期展出近400件的台灣名畫,有系統地介紹台灣近代美術史的發展和特色,近期陸續邀請藝術家進行創作發表。6月10日7月23日推出「臺灣‧望春風:蘇振明繪畫個展」,6月17日與7月8日下午2時舉辦兩場創作者導覽與座談,歡迎民眾參觀。
來自台南善化農家的蘇振明,在退休以前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所,40多年以來致力於兒童美術教育。此展是蘇振明在疫情解封後的第一場個人展,由東之畫廊主辦,分為三個單元:換個角度看台灣、疫情與藝創、行動素描與彩繪。展出的作品都是藝術家在疫情期間的創作,件件以鮮艷的色彩與粗放的線條,述說出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

蘇振明表示,2020年,剛忙完七十歲回顧展,沒想到全球化的疫情,讓同屬地球村的台灣也跟著緊張三年,人和人的距離也因此拉開了,望春風是他常在心裡哼唱的台灣民謠,彷彿藉此期待著歡喜迎春風的到來。疫情期間,除了在畫室拿畫筆,也經常漫遊宜蘭海邊,踏著浪花,跟著陽光節拍散步。每次去海邊,手裡總會撿回各式各樣的石頭與漂流木、攀附藤壺的浮球、流浪的瓶蓋罐子、或是沒有主人的單隻拖鞋與乒乓球拍……
蘇振明常細看海邊撿拾回來的石頭,有的紋路極簡如現代抽象畫,有的應物象形彷如雕塑,這些大自然的藝術產物,帶給他無限的想像和創作動力,也為疫情緊張的身心帶來療癒。從拿畫筆塗抹,到嘗試以海邊漂流物的再創,是一種實驗,也是一種創作挑戰。透過這些海邊的漂流物,清理、重組、再創,重新賦予素材與造型的生命。疫情,雖然改變了他的生活空間和節奏,暫離畫布,走向郊區與大海;然而藝創,卻開啟了創作實驗和新機,師法自然,邁向詩意的立體性。
蘇振明指出,行動素描是給自己下的畫筆功課,行動指的是以遊走的狀態觀看事物,素描意指單色的描繪,同時也要求每幅畫要快速觀看與下筆,才能讓心靈的敏捷度維持在高峰。三山是他的特約模特兒,它們是宜蘭北海的龜山島、淡水河岸的觀音山,以及大安溪岸的火炎山。廟宇人群也是他的模特兒。假日會帶著畫具,開車遊走於三山的約會行程,同時也會走進廟宇描繪眾神,或者在廟埕廣場速寫人群。

銳傳媒發行人劉志聰表示,蘇振明是一位人道主義的藝術家,兼備創作理論與繪畫技巧,藝術生涯能夠走入民間,關懷社會;這次展覽共發表約六十幅平面與立體作品,同時規畫兩場創作者導賞與觀眾座談,分享個人疫情藝創。很佩服這位從事美術教育半世紀的老同事,活到老畫到老,期盼他能透過親子導賞操作活動,將化腐朽為神奇的概念,導入暑期親子藝術活動中。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