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風中山水奇緣-陳慶坤創作展」,自3月15日至4月2日展於桃園市文化局3樓第二展覽室。這次的展覽呈現我近六年來,對台灣山水風景的再詮釋與創新,藉由不同顏料、才質的融合,以寫實的手法在紙本上層層點染,產生不同的形式風格。
此次展出50餘幅作品,一改過去意象式的「造景山水」,徹底以寫實的手法歌頌著台灣山水、溪流之美。若是說過去徘徊在水墨畫的掙扎,畢竟無以展現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台灣高山綿延四季如春,林木鬱鬱蒼蒼季節性的變化不大;夏溪型的河流冬季河床乾枯溪石纍纍,夏季溪水暴漲滾滾奔馳。傳統水墨畫要去表現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就必須另闢蹊徑。因此我的作品既不是水墨畫,也不是水彩、油畫,更不是台灣目前所謂的「彩墨畫」的概念!但唯一可以辨識的是,它確實是「一張畫」!
遠離文人山水畫陰影
這裡隱含的意義是,這次展出的作品,沒有重複、複製過去「意象式」山水畫風格,而是直接挑戰更為寫實的台灣山水風景表現方式。其理念就是企圖深化對台灣人文、自然環境的「台灣畫」符碼,希望從長期以來台灣以中國水墨畫所主導的創作概念脫困而出,遠離「黑墨」美學的文人山水畫陰影。也是我面對台灣「主體意識」的思考與創作實踐。
因為,長期以來台灣被殖民所形成多元殖民美術,如何融合中西繪畫,就成為我念茲在茲的議題;台灣「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分歧,缺少「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藝術創作領域,這是事實,論者皆以「多元性」逃避主體意識的究責,美其名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虛有其表。
「主體性」(subjectivity)是以自我意識為出發點,理解殖民主義客體、客觀性的影響與干擾。因此探討、認同自我身份,才是建構文化獨立性的本質問題。將創作技巧與哲學思辨透過反省與思考,對台灣水墨畫創作本質作超越性的縱觀與融合,成就這次在桃園文化中心展覽的作品,呈現台灣自然、人文環境的因由。
啟蒙運動時代,德國哲學家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是對一切既定價值的否認。從實質意義上來看,尼采是一種以否定「神」作為根據,評估時代社會「一切價值」,從中推展出一套現有價值觀的否定。因此,「風中山水奇緣」是我創作道路上,對既定價值的否定、質疑,並企圖從解構到建構的具體實踐。
創造「台灣風格」的美術
因此,在我的繪畫理念所欲創造具有「台灣風格」的美術創作,或許只是心中的理想、想像。畢竟沒有前例可循;沒有「典範價值轉移」(Model value transfer),我只能以自我的視覺經驗,寫實的方式呈現台灣人文、自然的容貌、樣態。
七十從心所欲之年,自認心隨境轉,因緣俱足使我看見台灣、發現台灣。這或許也是我對故鄉人文精神自我理想與鄉愁的折射。故鄉的召喚,激盪著對台灣的熱情擁抱!也開闢出另外一條繪畫的道路。
在我面前沒有路
人 為何無路可走
因為不肯走
所以眼前 一片荊棘
自陷於山窮水盡
山不會 也永遠不會
轉
但 路可以轉 這一轉
在我之後 路形成
看到別人所不曾看到的
大千世界
為了這條遙遠的 路
僅此敬邀,觀賞近幾年沉思之後琳琅滿目的創作展,希望是值得觀賞、深思的一次感性與知性之旅!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