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專文】拉伕悲歌─論胡璉的...

【專文】拉伕悲歌─論胡璉的歷史功過(下)

Date:

文/劉錫輝(國軍退役上校)

第118師的軍紀敗壞,胡璉將軍早就知道,卻無能改善,曾建元〈胡璉與怒潮的浮光掠影〉指出:「7月22日胡璉嚴詞申斥沿途拉伕抓兵,……第118師李樹蘭部為駑駘劣騎」,但古寧頭戰役該師作戰有功,獲頒榮譽虎旗,師長李樹蘭上校晉陞少將,歷史只刪節了一點,就變成這個犯罪集團的豐功偉業了。

古寧頭戰役後,胡璉將軍成了金門王。利用幾乎無償的龐大新兵,從事建設金門島:從廣東省興寧縣「徵收」來的興華客運車隊,行駛在新建的中央公路上,車廂旁側的標誌都沒有改變;採集山上豐富的鋁礦,賣給臺灣鋁業公司;擁有兩條商船經營金門香港之間航運。在金門城開設粵華合作社;發行限制金門專用的新臺幣;專案賠償因初到金門島期間,為構築碉堡工事而被強拆的民房損失;廣植樹木,修建水庫;甚至在八二三炮戰前一年,每一個師及軍砲兵指揮部,各興建一座國民學校;將中央公路舖設混凝土水泥路面;凡此種種,都讓金門居民懷念金門王,但有人會懷念那些幾乎無償的新兵嗎?蓋筆者當兵初期沒有領過薪水,不知道被誰污掉了。

古寧頭戰史館正面
古寧頭戰史館正面

當年軍隊有「吃空缺」的陋規,後來靠軍人身分補給證核實補給才消除此弊端。最初,士兵沒有軍餉,大概半年之後,筆者才領到伍角銀元一枚,出公差到九宮碼頭扛麵粉袋時,換得一個蚵仔煎餅,那是人生的第一次薪金所得,至今記憶猶新。此後未再見到銀元,每人每月給兩包香煙,直至金門島成立粵華合作社時,才每人每月領到限金門通用的新臺幣3元。

前述劉文孝《臉書》貼文:新出版的兩本胡璉專書《蔣總統胡璉將軍八二三手札》,序言由已故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及前總統府資政胡為真撰寫;導讀由軍史作家張友驊執筆;典型的「歷來治史者都只論及王侯將相的豐功偉業」。

張友驊先生的YouTube頻道《張友驊談兩蔣時代國軍將領》第4集〈胡璉在金門,靠兩艘船養活金門〉。筆者留言:「陸軍14師的新兵從當兵開始就沒有薪水,戰後移防到小金門,大約半年後才發1個50分的銀元1枚,後來就沒有再發銀元,每人每月發兩包香菸,一直到金門粵華合作社發行限金門通用的新臺幣,才每人每月有薪水新臺幣3元。那兩艘船是大陸撤退時強徵到金門的商船,行駛金門、香港之間。」

張友驊先生回覆:「唉,對的。胡璉談到這個歷程,很辛酸,當年靠薪俸當周轉金,不發士兵薪俸,最後金門堅守不撤,胡璉截留登陸艇當商船,靠盜賣民生物資做香港生意走公才打開困局,我在書中都有寫,謝謝提供資料。」

胡璉將軍
胡璉將軍

張友驊先生指出:「1950年7月,士兵領到5角銀元是黃維兵團的錢」。筆者提出質疑:「黃維兵團1948年被殲滅,似乎不可能留下什麼資源,何況我是在1950年7月領到1枚5角銀元,想像中與黃維兵團毫無關係。謝謝您!」

張友驊先生回覆:「黃維馳援,將軍費存於上海銀行,沒想到兵敗太快沒動到這筆錢,胡璉逃脫透過何應欽將這筆錢領出,爾後胡為何會照顧67軍劉廉一,原因在此。劉是何辦公室主任,何托胡照顧,12兵團3個軍變2個軍,胡不動劉,與此有關。胡璉所說,與《金門憶舊》一書所寫,還有黃維在臺家屬向胡追討黃維銀元綜合各家資料整理而成,我在《刀鋒戰將》一書都有詳述,因為從江西,潮州到金門,胡璉靠這筆血淚錢渡過難關,而國防部的錢當時轉發到臺北,是否再轉金門待查。」

當年駐防金門團長以上軍官,其眷屬可以到金門「眷探」,返臺時攜帶毛線球是流行的伴手禮,價格差異頗大,遂有金門香港之間「走私」之批評,辯為「走公」,和現在總統專機出訪,「走私」香煙變成「超買」,如出一轍。
1949年是荒謬的年代,筆者是參與古寧頭戰役的倖存者,感恩上蒼的眷顧,到了耄耋之年,還能夠提供歷史上不會書寫的資料,藉以表達對歷史學者關於將相王侯歌功頌德的異見。

筆者認為,中華民國軍隊缺糧缺兵,違法掠奪糧食,殘殺中華民國平民,強迫被害人的兒子當兵,一個月後在金門島打了勝仗,挽救中華民國於危亡,從此兩岸分治。可是,中華民國政府繼承國家名號,以正統自居,卻訂立《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棄國軍之榮譽於不顧,逃避責任,難道罪責就能夠消聲匿跡?這是法律的錯亂。「這個國家」的正義在哪裡?

蔣中正在國共內戰失利後,1949年1月21日宣告下野,卻違反憲政體制,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指揮調動軍隊,搬運國庫黃金及故宮文物來臺灣,保障了中華民國立足臺灣。1950年3月1日復行就職視事,只是形式上演戲,下野還是復職,毫無差別。

民主進步黨執政把1945年到1992年定義為「威權時期」,制訂《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行政院設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告的前兩波撤銷判決「除罪」名單,計有2700多位政治受難者。據有關媒體稱:其中有400多人是中國共產黨列冊並立碑紀念的「烈士」。簡言之,中共承認這400多人是當年派來臺灣進行滲透的「共諜」,但促轉會竟「一夜之間」就宣告「除罪」了,這不是很弔詭嗎?更是歷史和法律的雙重錯亂。

「中華民國臺灣」這個國家,以1949年底中央政府遷到臺灣作為分界線,切割與大陸的關係,因此,對於搬運國庫黃金及故宮文物來臺灣的行為,將無異於『強盜集團」,這個國家將變成另類的「通緝犯的天堂」。

個人與國家密不可分,劉錫輝的人生旅途,象徵了兩岸關係不能分割。八十多年的艱辛歲月,八萬多里的坎坷路,從中國大陸到臺灣,再從臺灣到美國。從「不志願兵」變成「職業軍官」,是參加過金門島兩次戰役的倖存者,是國防科技研究發展的參與者。

最後借用吳豐山專文〈蔣經國全貌的最後一塊拼圖〉序文的結尾:
混亂時代造成同胞之間各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和感情,必須相互理解。兩千三百多萬同胞各有不同的過去,如今各不同族群卻都必須面對共同的未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