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倫敦的童年生活困苦,活在社會底層,因此同情普羅大眾,有社會主義傾向,但他有白人的種族優越感,倫敦曾說:「我首先是一個白人,其次才是一個社會主義者。」
文 / 任弘
傑克·倫敦(原名John Griffith London, 1876-1916),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在全世界都廣為流傳,他也是深受中國讀者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傑克·倫敦在反華、排華的環境中成長。
1878年傑克·倫敦在華人最多的城市三藩市出生,當時美國排華運動正酣,4年後,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排華暴行蔓延到美國各地。這一時期美國文學文本、新聞報道充斥著歪曲和醜化中國人的傾向,前面談到華人形象的stereotype,已經無所不在。傑克·倫敦的童年生活困苦,活在社會底層,因此同情普羅大眾,有社會主義傾向,但他有白人的種族優越感,倫敦曾說:「我首先是一個白人,其次才是一個社會主義者。」
創作六部有關華人的小說
自五四運動(1919)後,傑克·倫敦的作品就開始被譯介到中國,僅《野性的呼喚》一書就高達幾十個譯本。傑克·倫敦創作的六部有關華人的小說在中文世界卻較少被提及:《白與黃》(White and Yellow, 1902)和《黃手帕》(Yellow Handkerchlef, 1903)收錄在1905年發表的小說集《漁巡隊的故事》(Tales of the Fish Patrol)中;《中國佬》(The Chinago, 1908)收錄在小說集《上帝笑了和其他故事》(When God Laughs and Other Stories, 1911)中;1907年完成的《空前的入侵》(The Unparalleled Invasion)收錄在1914年發表的小說集《強者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the Strong)中;《陳阿春》(Chun Ah Chun, 1908)收錄在《榮耀之屋和其他夏威夷傳奇》(The House of Pride and Other Tales of Hawaii, 1912)中;《阿金的眼淚》(The Tears of Ah Kim, 1916)收錄在《馬克羅島上的故事》(On the Makaloa Mat: Island Tales, 1919)中。《阿金的眼淚》早在1929年就被我國學者張鐵民先生譯出併發表在《北新》雜誌上,同時發表的還有傑克·倫敦的《生火》《熱愛生命》等小說,但當時並未引發太多關注。
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到了亞洲的日本
傑克·倫敦是20世紀初,少數幾位到過中國的美國作家。1904年日俄國戰爭時,傑克·倫敦受聘於《三藩市觀察者報》(San Francisco Examiner),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到了亞洲的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滿洲里,近距離地觀察東北亞三國。這個特殊的經歷是美國的作家中少有的,對他日後的影響也很深刻。
由於日俄戰爭時,日本對新聞嚴格的管控,他發回報社的報導中談到實際戰爭的內容有限,反而是他對中日韓三國的觀察,充滿了薩伊德所說的東方主義色彩。
對白人殖民者辛辣諷刺和猛烈抨擊
他驚訝於日本人對先進技術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時對日本人的集體意識和愛國精神表示了高度讚揚;他震撼於中國人勤勞、節儉、愛好和平的品質以及中國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勞動力數量龐大等種種潛在優勢。這些在囿於三藩市生活經歷所無法想像的「現實」,東亞之行使他敏感的認為東、西方的矛盾與衝突將會隨著日本、中國的崛起日益升級,由此激發的種族仇恨與偏激情緒如果不能和平解決,世界大戰的爆發將在所難免。倫敦1908年發表的《中國佬》更是赤裸裸地充斥著對白人殖民者的辛辣諷刺和猛烈抨擊。而到了後期,傑克·倫敦更是在文明論的視域下審視中國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作品被直接視作「黃禍論」和「辱華」的例證
中國學界對傑克·倫敦的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相關研究很晚。1999年,郭英劍的博士論文《論布勒特·哈特、馬克·吐溫和傑克·倫敦的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分析了三位作家作品中的東方主義中國人形象。郭英劍認為傑克倫敦稱中國人為「劣等民族」代表著美國東方主義的第三個層面,即作為話語系統的東方主義。吳冰在《矛盾的傑克·倫敦》中將傑克·倫敦的矛盾思想用來分析他創作的6篇與中國相關的小說。朱剛在2002年出版的《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二卷中認為傑克·倫敦在關於華人和中國的作品中充斥著對華人的污蔑,他的多數作品被直接視作「黃禍論」和「辱華」的例證。
倫敦的作品中,《空前的入侵》談到「黃禍」(yellow peril)的概念,最受矚目。《空前的入侵》在這部以生化戰爭為主題的科幻小說中,不同於此前作品中個體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形象,中日兩個民族同時出現在一部小說文本中,當作民族國家的整體被塑造為西方的「他者」。如果說,這是一種黃禍想像的變遷,傑克·倫敦中國主題相關小說的研究和敘述的當中,然而這種貼標籤式的評價未免過於簡單化,對於倫敦的相關作品我們需要動態的解讀和把握。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