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當今世界,自由主義(Liberalism)作為民主制度的支柱,長期被視為自由、平等與繁榮的保證。然而,隨著全球政治動盪、經濟鴻溝擴大以及社會矛盾升溫,這一理念的裂痕日益顯露。它曾承載無數期待,如今卻深陷信任危機,甚至被指為民主內部的隱患。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財富的50%以上集中在1%的人手中,凸顯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失衡。本文將剖析自由主義何以走入困境,並探討其如何在民主框架內埋下自我崩解的種子。
自由主義的理想與現實鴻溝
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市場經濟與有限政府,但這些理想在實踐中難以兌現。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報告指出,至2025年初,全球前10大經濟體的基尼係數平均值已達0.45,收入分配不均日益嚴重。自由市場未如「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所承諾般惠及全民,反而加深貧富懸殊,使底層民眾對體制失去信心。

在美國,醫療與教育的市場化凸顯自由主義的另一困境。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23年的統計,約12%的美國人(約4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與「機會均等」的理念相去甚遠。這不僅侵蝕社會團結,也為民粹與極端勢力的抬頭創造條件。
全球化下的自由主義同樣問題重重。以中國大陸為例,其融入自由市場雖帶來經濟飛躍,但環境惡化與勞工權益受損未獲改善。根據法國巴黎銀行證券經濟研究主管暨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在月刊《資本巿場》2月號發表的文章分析顯示,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低迷拖累經濟,2025年GDP增速預計低於5%,反映自由主義在非西方社會的局限。
民主內部的自由主義衝突
自由主義與民主看似互補,實則暗藏對立。市場自由的過度推崇削弱了民主的決策效能。在歐盟,經濟政策向市場傾斜,使政府難以回應民意。歐盟統計局(Eurostat)2024年數據顯示,歐元區失業率約8%,南歐青年失業率更超20%,這推動了反建制派的崛起,動搖民主根基。
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也削弱了民主所需的公民參與。政治學家羅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研究表明,美國公民社會衰退與自由主義文化息息相關。自1990年代起,美國選民參與率持續下滑,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率僅58%,創近50年新低,顯示個人選擇的極端化讓公共事務被冷落。

資訊時代的挑戰進一步暴露自由主義的短板。社交媒體的自由放任助長假訊息擴散,麻省理工學院(MIT)2023年研究發現,假新聞傳播速度比真實資訊快6倍,尤其在選舉期間影響深遠。自由主義對言論自由的執著,未能在數位時代提供規範,成為民主的隱憂。
自由主義催生的民粹反叛
自由主義的失靈催生了反撲力量,其中民粹主義最為顯著。經濟不平等為民粹領袖創造機會。在英國,脫歐運動源於民眾對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不滿。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數據顯示,脫歐後五年,中低收入家庭實際收入下降約7%,顯示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承諾落空。
文化層面的衝突同樣助長民粹勢力。以法國為例,自由主義的世俗化與移民政策引發身份認同危機,極右翼因而得勢。法國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領導人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在2022年大選獲逾40%選票,至2025年初地方選舉更升至45%,顯示普世價值在多元社會的阻力。
美國的案例更顯著。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美國優先」政策,直接挑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路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調查顯示,逾60%的美國人認為全球化損害本國經濟,這種情緒助推民粹復興。自由主義的缺陷成為民粹的溫床。
自由主義的內在局限與未來出路
自由主義的失敗源於其結構性缺陷。對市場機制的迷信忽略了人性的非理性。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研究表明,人類決策常受情緒與偏見驅使,自由市場難以自我調節,反而放大不公。
權力制衡的缺失亦是致命傷。企業壟斷與財閥政治讓民主淪為少數人遊戲。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24年腐敗感知指數顯示,全球民主國家得分連續五年下降,顯示自由主義未能遏制權力濫用。
然而,自由主義是否無藥可救?北歐經驗提供啟示。丹麥與瑞典透過高稅收與福利政策,將基尼係數控制在0.3以下,兼顧民主活力。這表明融入社會民主元素或許是出路。中國大陸的案例則顯示,單靠市場自由不足以解決結構問題,需強勢政策配合。
結語
自由主義曾是自由與繁榮的燈塔,如今卻顯露疲態。它帶來經濟成長,卻也製造不平等與分裂;在支撐民主的同時,也滋生了民粹與信任危機。據河野龍太郎的預測,若經濟與政治不平等惡化,至2030年,民主崩解風險將升至30%。自由主義若不革新,恐難逃歷史的淘汰。我們正面臨抉擇:任由自由主義的殞落拖垮民主,還是尋求新路,讓民主重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