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間是國家文明指標 新冠疫情為公廁帶來洗手乳的必要

215

文 / 張姮燕 ( Chang Heidi ) 義守大學助理教授 / 美國普度大學餐旅與觀光管理博士

進入一座城市,通常是機場、火車站、高鐵站等地方,而在這些公共運輸轉運站,第一個印象又往往是洗手間。不少有旅遊經驗的人,應都認同,「要觀察社會文明程度,洗手間是最好的指標」。

其實不管是家裡或是公共洗手間,都可以看得出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對個人衛生的重視程度。台灣比較潮濕,也未必每間洗手間都能做到乾濕分離,但洗手間應該要有洗手乳,或是肥皂,架上要擺著毛巾或是紙巾,能把手擦乾。而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應該也有人開始覺得,如果公共洗手間放上一塊黏呼呼的肥皂,不知道多少人摸過,應該也會開始思考,放上洗手乳的必要性。

而去一間餐廳,除了觀察廚房作業區是否髒亂,即可窺知其在食材處理、烹調、清潔上,是否有食品安全的疑慮。同樣重要的,還包括該餐廳的洗手間。畢竟就算是再美味的餐廳,進到洗手間,如果連洗手乳都沒有,都很難不聯想該餐廳的廚房作業人員跟服務人員,是否都連基本的手部清潔都沒做到。在美國的餐廳裡,再平價的餐館,連平常也不過的速食餐廳(fast food restaurant)如麥當勞、漢堡王、必勝客等,洗手間也一定都會標示著洗手的標準作業流程,提醒著顧客跟員工,而最主要的,是要提醒員工必須要做好最基本的手部清潔。

在台灣,最仔細執行洗手流程的,恐怕是幼稚園跟國小的小朋友。但只有洗手,沒有把手擦乾的紙巾或是烘乾機,也是不夠的。手洗好,滿地甩,會造成地面濕滑,容易讓人滑倒。但最近在環保意識抬頭下,洗手間也開始設起了烘乾機,而不放紙巾,這倒也無可厚非。但最基本的,還是要有洗手乳,連肥皂都不大符合新冠疫情後的需求。

幾乎隨處可見的乾洗手、酒精擦,提醒著我們手部清潔的重要。如果說新冠疫情為人類帶來什麼正面影響,其中一點可能是觀光景點的公共廁所,增加了洗手精。但台灣還有很多公共廁所,仍舊是又髒又亂,甚至有些較偏僻的旅遊景點,光想到解決人生大事的困難,就斷了出遊的興致。

要發展在地經濟、偏鄉旅遊的城市,就算是要有在地特色或「接近大自然」,還是先把公共洗手間做出來。而一個國家的門面-機場,更要把洗手間用的乾淨、整潔,畢竟能把洗手間做好的社會文明,一定是很細緻的文化。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