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近年來,美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豐富多元的學科,所研究範圍不斷拓展,涵蓋倫理、社會、宗教、環境和文化等諸多議題;隨著國際藝術的交流更加頻繁和藝博會不斷增多,廣泛的傳統與其歷史悠久的跨學科特性相融合,使美學成為普遍探索興趣的焦點。然而,傳統美學往往強調固定的美與和諧理想,根植於既定的文化或歷史規範,而當代美學則探索藝術中更遼闊的主觀、情感和脈絡體驗,常常挑戰傳統觀念,也將社會變遷、科技以及文化視角融入對藝術的理解中。
.jpg)
傳統美學強調固定的美與和諧理想。(圖翻拍自網路)
英國學者班傑明安德魯在著作《超越傳統美學的藝術思考》指出,傳統美學強調美麗與和諧的固定理想,通常源自於既定的文化或歷史規範,其概念包括「自然美」、「理想形式」和「古典比例」等的慣用觀念。在古典希臘雕塑、文藝復興繪畫和中國傳統風景畫,可能優先考慮工藝、技術技能和理想化形式的表現,美學通常與特定的文化或宗教背景相關,並有既定的規則和慣例。
.jpg)
當代美學則在尋求藝術中更廣泛的主觀、情感和背景體驗,包括「主觀性」、「情緒反應」、「語境解釋」、「解構」和「混合性」等概念。在觀念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數位藝術以及涉及社會或政治議題的藝術表現上,可能會挑戰傳統的美麗觀念,擁抱實驗,並尋找不同的文化視角,其美學被視為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受到社會、技術和文化變化的影響。
藝評家羅二松說,傳統與當代之美學主要區別在於主觀性與客觀性,傳統美學通常追求美的客觀標準,而當代美學則承認美感經驗的主觀性和個人性。兩者之間的發展,傳統美學傾向於依賴既定的規範和慣例,而當代美學則擁抱變革和創新。 傳統美學往往重視藝術的形式品質,而當代美學則可能強調概念或體驗面,從本質而言,當代美學超越了傳統觀念的局限,對藝術和美的理解更加包容、更具活力與個性化。
.jpg)
美學在各行各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美學」一詞源自希臘,意為「感知」,後來,德國哲學家康德撰寫了《判斷力批判》,試圖闡明美學的含義,並嘗試分析美、品味和崇高;康德認為,審美判斷中不存在任何目的,純粹的美感判斷排除了物體的目的性,先驗判斷僅基於理性,獨立於一切感官經驗,因此具有嚴格的普遍性,而後驗判斷必須以經驗為基礎,因此在具體案例中的應用具有局限性和不確定性。
.jpg)
羅二松表示,當代藝術不時出現出一種「混亂」的感覺,包括多元化的藝術語言,缺乏單一的烏托邦願景,專注於現在而不是未來,這種亂象被視為藝術家所處的全球化、科技發達和文化多元的環境之結果。其實,在這種看似無序的生態中,藝術家們宜戮力探求模式、連結和自組織,並從混沌理論和其他領域汲取靈感,體認傳統美學與當代美學之異同,創造出契合時代意義的佳作以饗大眾。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