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被稱為「80後」和「90後」(出生於19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輕一代正日益承受著沉重的債務負擔。
在中國的經濟媒體=財新Biz and Tech的記者的採訪中,剛滿30歲的李剛先生(假名)直到幾年前,還過著無債一身輕的生活。到了2022年,由於上班的公司之事業很順利,他就接受了業主經理(owner manager)的邀請,決定以個人的身分投資到公司的新專案。
為了確保資金,李先生就透過《可以以網路申請的無抵押個人貸款》借了30萬元人民幣。但是從2023年中期開始,公司管理突然惡化,專案陷入停頓。業主經理就神隱。
一、 借錢還債
借錢投資僅僅一年多,李先生就瀕臨失業的危機,同時還背著沉重的還債負擔。
由於收入減少,不知如何每月還債才好,他只好選擇了「借錢還債」的冒險之路。但因為這樣,他的債務也就更加膨脹,他甚至於考慮到國外打工來還債。
李先生只是無數個陷入類似困境的年輕人之一。這從許多金融機構的個人貸款的呆帳比率持續上升就可以知道難以償還債務的人數是正在增加當中。
「個人貸款的呆帳很明顯的有兩種類型:個人房貸和個人事業貸款。」某家大銀行的相關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的訪問時就透露了上述這個實際的情況。
窮困的債務人向金融機構提出延長還款期限或降低利率的個案是不勝枚舉。對於此類的要求,金融機構要如何因應呢?
「如果客戶申報的原因是『嚴重疾病』、『交通事故』、『生意失敗』等不得已的原因,並經確認屬實的時候,是可以給予客戶一定金額的利息減免或是回應對其還款計畫的重新審查。」一位負責個人消費貸款和小規模企業貸款業務的銀行幹部在接受財新記者的採訪時作出了上述表示。
二、貸款人所警覺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在這當中,有一個新問題浮現了出來,那就是:介入個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牽猴子(台語)的「仲介業者」的暗中活動。
一家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職員表示,該公司呼叫中心接到《有關個人貸款之還款條件的審查》的電話當中,約有40%是由處於灰色地帶的仲介業者代表客戶打來的,或者是經過仲介業者精心教導的客戶本人打來的。
另一位網路銀行的幹部指出,對於判斷金融機構是否應遵守客戶要求的關鍵點是「客戶是否真的有償還債務的意願?簡而言之,關鍵就是要看清(客戶)是否是一個『遭遇不幸的老實人』」。
這位幹部表示,金融機構不會向客戶揭露《個人貸款延期還款和利率減免的具體標準和方針》。這位幹部解釋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是:
「如果標準和方針明確的話,就會使客戶與仲介業者會有有機可趁的機會,而這將會助長道德風險。”
三、經濟衰退與債務人的增加
所謂的道德風險是為了防止可能產生的最壞的情況而要準備對策,因為一有閃失在結果上就會導致危險情況的產生,而這不外就是喪失倫理感或欠缺規律意識所造成的狀態。在經濟衰退之下,中國年輕人的負債問題嚴重到造成貸款銀行等的警惕。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