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美國觀察〉十一月,誰會勝...

〈美國觀察〉十一月,誰會勝選?

Date:

 

文/ Mitch

《世界周報》我比較少看,偶爾看看,也覺得即使我不見得同意文茜團隊代表的觀點,但至少覺得製作是嚴謹的。我比較習慣看謝金河的節目,他一口流利的台灣國語,讓他的經濟和時事論述聽起來,總是那麼自然順暢。

《世界周報》20240829這集,講到美國選舉。覺得它報導算詳盡,但也覺得這或許是反映出一些隔著太平洋看美國選舉的觀點。不過在美國,即使到今天,輿論,宣傳和各種因素,我還是覺得這場選舉是五-五波。雙方為了勝選,最近都有些積極的動作。民主黨要積極推Kamala的形象,但著重在搖擺州打步戰,避免公眾報導演說(她不如川普“吸睛”);Trump 則記取四年前郵寄選票的教訓,也在共和黨員中催early votes。但這剩下的三十多天,看不到以往的“割喉戰”,會讓我覺得今年的投票率是不是會像 2016 的情形再現?當年,大家選前看好民主黨的Hilary 會勝選,因為川普有高仇恨值。我當時的預測是如果投票率高,Hilary會勝選;投票率低,則 Trump 出線。今天似乎不完全像當年的局面,但Kamala吃虧在造勢的時間太短,所以這剩下的時間,對她尤其重要。以下是我的觀察:

1. 支持Trump的選民是比較穩定的,他們通常在民調訪問時不會積極表態,但在投票日會親自去投。
2. 民主黨的投票者,通常會隨著媒體表態,但不見得會出門投票。上次因疫情,靠郵寄選票贏得選舉,這次會繼續嗎?所以雖然多數媒體民調顯示Kamala微幅領先,結果是不是會這樣?我有些懷疑。
3. 結果還是要看中間選民。我身在共和黨州,今年感受不到民主黨如何在進行選戰,或許就是因為沒有“領頭羊”的效應。但Kamala有個不利之處,就是她在同溫層可以有熱烈支持,但對中間選民而言,她的時間太短,對於“她是否能勝任總統?”這個決定中間選民選票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證明。她任了四年副總統,沒什麼人知道她。原因是拜登原本就是要選第二任,所以沒有把她放在政治焦點上。
4. 有民主黨支持者會說,當年Obama還只是個小參議員,就可以贏。不過當年Obama有很強的競選團隊,花了長時間去包裝他,一下子“Change”,一下子“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President. ”不但激起年輕人,還吸出許多少數族裔的票,也連帶引起民主黨local候選人的聲勢。即使不靠郵寄選票也能贏。但這些是這次選舉還看不到的。
5. 執政者的負擔 incumbent 雖然有執政資源,但如果突然有什麼社會事件,譬如突然股票崩盤,甚至有天災人禍,或有奇奇怪怪的complains,對執政負面會多於挑戰者(“換個人做做看?”的想法下,原本支持現任的選民,就有可能不去投票,不支持或中間選民就會出門投挑戰者了!)

另外,這次選舉也看出“接班人”的培養,是平時就要一直做的。這次選舉一開始,選民就覺得“我們造了什麼孽? 只能從這兩個老得快爛的蘋果裡去挑選?有水準的年輕政客哪裡去了?Kamala如果再給她三個月,民主黨就可以把她包裝得更好。目前完全看不出她的leadership,過去經歷和政績似乎負面多於正面的。所以如果我在她的競選團隊,我會覺得“時不我予”。Trump,就是同樣一個引發爭議的人物,但更老了!

圖/截自X畫面

週末看了謝金河的節目,剛剛剛又看了文茜的節目。想到兩位主持人也都是節目的靈魂,製作團隊也很優秀。但從這次美國大選,我卻會開始想,台灣的人似乎對“接班傳承”也和美國的現況有一樣的問題。現任者把著權位不放,年輕人就無法出線。結果是老的要做到死,年輕的覺得沒希望不想等。想到“post-金河時代” ,我們是不是就沒有這麼優質的節目可以看,不由得有些感慨。老謝! Do something!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