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北北基掌 中 公 侯 將 相 弄...

掌 中 公 侯 將 相 弄 春 秋 ● 臺 上 琴 瑟 弦 管 傳 萬 世

Date:

 

文/ 弘宛然 古典布袋戲團掌門人 吳榮昌 

傳統布袋戲流傳於台灣逾百年的歷史,隨著先民渡海來台落地生根成為台灣重要的民間戲曲,受到廣大的民眾所喜愛並且不斷發展出各種樣貌﹔布袋戲的發展與流傳由於缺乏確切史料記載至今仍眾說紛云,但有一則傳說可證明布袋戲與傀儡戲有深厚的關係,據說明朝年間有二位書生進京趕考一名梁炳麟﹑一名孫巧仁,二人夜宿廟中皆夢神仙獻瑞,天明二人神前抽籤,籤文皆同『三篇文章入朝庭,得中三等甲文魁,功名威赫歸掌上,富貴榮華在眼前。』二人大喜以為功名有望卻不料名落孫山,回鄉後執教為業其學生功成名就者不乏其人,二人感嘆不已,一日見搬演傀儡突發奇想,將傀儡改形套於指掌間操弄自娛娛人,鄉里傳播名譟一時,這時他二人才知『功名威赫歸掌上』的含意。此乃一則傳說但其中提到將傀儡改形套弄於指掌間,可間接證明布袋戲與傀儡戲自有淵源的可能,我們亦可由早期布袋戲與傀儡戲之造形雕刻彩繪風格一致,了解他們的深厚關係。

劈山救母 甥舅大戰 (苗栗縣通霄慶雲寺)

傳統布袋戲演出的精髓乃在於將無生命的木偶操弄的有如真人一般﹔而『擬真而更勝於真』的演出正是布袋戲無限魅力的所在,舉凡木偶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悲﹑任何一個細微的動作都需仔細揣摩馬乎不得,所以一個演師的養成非常不容易。

另者傳統布袋戲演出時需現場的樂隊伴奏,布袋戲稱之為『後場』京劇﹑歌仔戲稱之為『文武場』若是演出時沒有後場在旁搭配﹑烘托則演師再有通天本領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布袋戲界有句話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足以說明後場的重要性。

 

鑼鼓喧天的後場 (桃園縣文化局廣場)

傳統布袋戲乃是累積了無數藝術先輩的經驗而成就其獨特的藝術內涵,而且傳統布袋戲它更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合了繪畫、雕刻、刺繡、工藝甚至文學﹔如傳統布袋戲所使用的舞台,我們稱為『彩樓』它本身就是一座藝術品精雕細琢美不勝收﹔一尊尊雕工精細神情雋永的木偶,更是收藏家眼中民間藝術的瑰寶。

 

賦予木偶直接生命的是演師靈巧的雙手,『十指能操百萬兵,一口說出千古事』,多少歷史掌故、才子佳人,多少悲歡離合、風花雪月,盡在演師十指間流轉,都在演師的口中傳唱而出,牽引台下觀眾如痴如醉或悲或喜,布袋戲一路伴隨著先民由傳統走向現代,在新舊時代交替的過程中,許多優美的傳統文化快速消失、變質傳統布袋戲也正面臨最嚴苛的考驗,許多劇團為了繼續生存改用造價便宜的佈景,及粗糙的大木偶,同時為再精減人事開銷捨棄傳統後場,改用唱片錄音帶,至此布袋戲已是面目全非,再也留不住觀眾,而淪為酬神的象徵性演出工具。

劈山救母 雷公電母顯神威 (中研公園)

由於老一輩的演師年事已高,新一輩的演師養成不易,傳統布袋戲有著極嚴重的斷層危機,使得這一門屬於全台灣人民的精緻藝術已快成絕響,如何使其永續傳承,是我們在致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深思的嚴肅問題,此一問題端賴從業者能堅守崗位,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視,民間企業、有心人士熱情的參與共同努力,才能化這嚴重的危機為燦爛的轉機。 

認識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

「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前身是教育部重要民族藝傳藝計劃之布袋戲藝生,師承已故藝師李天祿具年輕、專業、熱情等特色,『堅持傳統,手法創意』是弘宛然的目標,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及使命感,所以希望以介紹、演出、教學、遊戲等最輕鬆生動的方式進行,提供觀賞者一個文化的、健康的、愉快的生活體驗,進而喚起對傳統布袋戲的主動關懷,使傳統文化之美能永續傳承。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是由一群熱愛傳統布袋戲的年輕人所組成,稟持對傳統精緻戲曲的熱愛,由各不相同領域的人集合在一起為共同理想努力,希冀為日暮西山的傳統布袋戲傳承注入新生。成立至今廣受各界愛護及好評,演出足跡遍及全島各鄉、鎮基層和各級校園及廟會,希望喚起大家對古典布袋戲喜愛與重視。

「堅持傳統,手法創意」是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的目標,接受民間「師徒制」的訓練過程,我們堅持傳統的操偶技巧、後場音樂配合。為了不讓傳統布袋戲走入歷史,除了堅持外,我們更積極於推動觀眾對傳統布袋戲的認知教育,以培養更多的欣賞人口,相信在我們不斷努力下必能賦予傳統布袋戲不同的風格,讓傳統布袋戲老樹新枝,開出美麗燦爛的花朵。

大小朋友一起來學布袋戲 (三峽客家園區演藝廳)

 

地  址:台北縣汐止市汐平路二段63巷15號5樓

電  話:(02)2888-1619  0935159025

連絡人:吳 榮 昌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吳榮昌
吳榮昌
民國54年生,畢業於私立協和工商美術工藝科夜間部,自小熱愛傳統藝術民國74年拜陳錫煌為師學習傳統布袋戲。
民國80年獲選為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傳藝計劃-布袋戲類』藝生,隨藝師李天祿習藝,傳藝計劃結束後與同計劃之藝生於民國83年共組『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榮任團長,同年更膺選為第一屆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地方戲曲獎-布袋戲類』得主。
先後擔任過莒光國小「微宛然」、新埔國中「微宛然」、平等國小「巧宛然」、格致國中「少宛然」等社團教師,教授傳統布袋戲技藝。
現今仍協助師傅陳錫煌先生,指導莒光國小「微宛然」的小朋友,每週維持10小時的訓練,並於89學年度受聘擔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布袋戲科教師及花蓮空中大學教授短期布袋戲課程。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