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廚餘麻雀變鳳凰 富養地...

廚餘麻雀變鳳凰 富養地球它有份

Date:

現代人上館子打打牙祭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上班族三餐老是在外也大有人在,但大部分家庭還是在家下廚作羹湯,料理一下合自己口味的菜色為多。不管如何,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填飽肚子這一檔事,仍是人類的本能及需求,殆無疑慮。

請客作東上個十道菜,再加上飯後甜點水果,這是台灣目前常見的規格; 年輕人比較青睞的巴肥(Buffet)動不動都有上百道菜色任君選擇。在酒足飯飽之後,留下的殘餚剩菜,到底流落何方,它又是如何處理,不禁令人好奇。

新鮮蔬果的成長必需要有肥美的土壤,才能開花結果。(林正祥提供)

殘餚剩菜到底流落何方令人好奇

根據台灣食物銀行估計,台灣每天人均廚餘約500公克。環保署也提到,全台家戶每天產出3000噸的廚餘;專家認為家庭、餐廳的垃圾,廚餘就占掉一半,可見這個議題不能等閒視之。

其中家戶每天製造出來的3000噸廚餘,到底流落何處?環保署說,一半由傳統養豬戶吸收,傳統堆肥占去450噸,其餘1000多噸尚無法有效回收處理。

台灣廚餘一半由傳統養豬戶吸收

順著廚餘的話題,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年平均碳排放量11.62噸,相對於鄰近日本的9.32噸,歐盟27國的7.05噸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主要關鍵,還是在於台灣人均耗電量比較大,而且空氣污染相對嚴重。

其實,廚餘是可以被永續循環的資源,試想台灣每人一天至少丟棄半公斤的食物,加總起來全台就約有1萬2000噸,如此龐大的可回收資源,卻平白虛耗無用武之地,實在可惜。

餐廳及家庭的殘羹剩餚流落何處,令人好奇。(林正祥提供)

美國回收產出活力土壤回歸大地

美國在處理回收廚餘具有豐富經驗,就拿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資源循環學院為例,校方就地回收生熟食廚餘垃圾,經過有氧天然發酵的處理系統,產生無味無臭的天然乾淨土壤,回歸給大地,這種永續良善的循環,除了避免土壤枯竭酸化間接助長「氣候變遷」和「大氣暖化」,而且肥沃的土壤提供「富氧」環境,激發植物生長,萬物生生不息,一舉多得。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尼可博士說,廚食餘英文泛稱浪費的食物(Waste Food),是有生命活力的食物資源,始自大地,若能善待廚餘,讓食物回歸大地,繼續再為人類生產食物,週而復始永續循環,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和願景。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資源循環學院推出專供學校社區就地回收的廚餘處理系統。(林正祥提供)

除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聖地牙哥食品銀行,也都有這種乾淨俐落自動化的設備及作法,建構成「廚食餘處理觀光工廠」,讓民眾感受廚食餘資源的永續循環,足堪可取。

減緩氣候變遷形成地球良善循環

經過這一番的廚餘回收,善加運用一魚多吃的過程,轉成土壤及植物的食物,回歸大地,避免土壤養分不足,化肥太多土壤酸化,造成貧瘠而亡,最後演變成沙漠,無法提供萬物生存條件,這種殘酷的場景,想必也是令人不忍卒睹。

因此,有效善用廚餘的潛藏能量,不僅富養地球,還可以讓食物鏈永續良善的循環,舒緩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無疑的,這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不得不說,台灣還有成長的空間。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林正祥
林正祥
1970年師大英語系畢後,赴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任教,1975年轉任教俄亥俄州立大學。期間,曾應聘任尼克森總統辦公室、匹茲堡洛克威爾國際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美鋼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商會(Columbus Area Chamber of Commerce )顧問;1998年返台推廣美國”高新”科技、包括「省電90%綠建築、環保、國防戰機暨航空」等免技轉高新產業項目,以及可「強國富民」的航空文化。現任「祐祥直升飛機股份有限公司」(www.yoshine.com.tw)董事長。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