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韓國德國同病相憐 ...

【專欄】韓國德國同病相憐 產業過度依賴中國陷低迷

Date:

韓國和德國經濟同病相憐,都陷入同樣的困境,這是因為它們擁有相似的經濟結構。韓國的經濟高度集中在半導體領域,而德國則在汽車製造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度。有看法就認為兩個國家都過度依賴特定產業而達成經濟成長,它們就因此都暴露出了弱點。此外,這兩個國家都高度依賴對於中國的出口。中國經濟的減緩就直接造成它們經濟景氣的低迷。

一、韓國的經濟成長率被日本趕過

韓國和德國的經濟最近都失去了力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19日宣布,韓國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為1.5%,這與6月的預測是相同的。而德國今年預測的經濟成長率將是-0.2%,亦即負成長。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將其經濟成長預測從1.6%提高到2.2%,而日本將其預測從1.3%提高到1.8%。有評價認為:儘管受到高利率的影響,以出口為主的國家是面臨嚴峻的挑戰,但僅僅以這個觀點是無法解釋上述這種現象的。同樣以出口為主的日本經濟成長率於經過25年之後,預計將在今年首次超越韓國。

二、德國經濟過度集中製造業,尤其是引擎汽車業

根據韓國經濟研究院的報導,2021年,德國製造業在總附加價值當中所占的比重為20.8%,高於G7平均的14.1%,而美國是10.7%,英國是9.8%,德國是英國的兩倍以上。這表示德國對汽車等製造業的依賴程度很高。高利率和通貨緊縮政策導致了需求減少,進一步削弱了對製造業產品的購買余力。此外,由於美元升值,原材料進口所造成的成本負擔也大幅上升。

特別是德國對特定產品的依賴程度是相當高的。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報導,去年德國出口總額當中,汽車所占的比率高達10.6%。有分析認為:如果包括零組件在內的話,這一比例會接近15%。汽車銷售不振就直接導致了經濟放緩。由於德國過於專注於傳統的引擎汽車之製造,因此在電動汽車領域不僅技術落後,還面臨競爭壓力。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2021年1至6月,在電動汽車市場的占有率之中,中國的比亞迪佔20.9%,特斯拉佔14.4%,中國上海汽車佔7.5%,而德國的福斯汽車僅佔6.7%,排名第四。

歐洲最大的汽車展覽會「德國汽車展」於9月4日在德國慕尼黑市開幕,這再次凸顯了中國汽車業的崛起。/德國汽車展
歐洲最大的汽車展覽會「德國汽車展」於9月4日在德國慕尼黑市開幕,這再次凸顯了中國汽車業的崛起。/德國汽車展

最近歐洲開始調查中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政策,而這也顯示出其危機感。韓國貿易協會的動向分析部長Jang Sang-Sik表示:「有預測甚至認為汽車曾經是德國最大的順差項目,但現在可能變成最大的赤字項目。雖然歐盟對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口的比率目前約占5%,但預計到2030年將到達20%。在德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的情況之下,可能德國的市場的占有率都會被被壓倒下去。」

三、韓國經濟結構與德國相似

經濟結構與德國類似的韓國也無法置身事外。根據報導,2021年韓國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所占的比重達到27.9%,高於德國。韓國同樣高度依賴於特定產業,特別是半導體。半導體在總出口中的占比於2020年達到19.4%,2021年增至19.9%。半導體的繁榮促使了韓國貿易順差的增加。然而,今年1至8月的半導體出口在全體所占的比率已下降到14%水平,每個月的出口自去年10月以後是連續下滑,這是造成總體出口下滑的原因之一。延世大學經濟學部的Kim Jong Sik教授表示:「除了半導體,我們還需要培養其他產業,如電池和生物技術,來分散韓國的出口,並培養負責任的產業。」

與德國另一個相似之處是對中國的高依賴度。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的統計數據,在去年德國的出口總額中,中國占了6.7%,排名第三。而在韓國去年的出口中,中國佔比達22.8%,遠高於排名第二的美國的16.1%,這一差距是相當大的。儘管今年1至8月這一比例已下降至19.7%,但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不景氣對韓國的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不是韓國的出口多元化所造成的。

梨花女子大學經濟學科的Seok Byung Hoon教授表示:「由於中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韓國和德國都受到了經濟的直接打擊,因為它們是高度依賴中國。我們應該將出口市場多元化,轉向東南亞、中東等其他可以出口的國家,而不能只是依賴於中國。」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張正修
張正修
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