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屬重要的民生、經濟及國安產業,隨著氣候變遷,區域政治衝突,疫病流行,人口增加,自然資源缺稀,加以食物供應鏈不健全,全球糧食危機始終如影隨形,而台灣除了稻米外,黃豆、玉米及小麥高度依賴外國的格局並未改變,加以作為農業生產根本的耕地,未經過充分的政策論辯和評估規劃,即被大量轉為它用(包括改為農(漁)電共生),農漁產量將大幅減少,為台灣未來糧食供應投下巨大變數。台灣若不想受制於人,只能仰賴技術突破創新,來擺脫對國外依賴包括;透過研發優質品種及種苗,提高農漁產品的品質,降低農漁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生產量,確保食用安全,農漁產品多元化,拓展國內外市場,提升農漁民專業技能等,這些都需要靠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方通力協作。
農林漁畜出口總值逐年萎縮
由於農漁產品國內胃容量有限,急需外銷市場來平衡供需,穩住價格和收益;蔡政府雖高唱新南向,積極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事實是不僅錯失加入RCEP機會,去年9月即申請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迄今仍無動靜,也無力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或加入區域貿易組織,爭取農產品免稅與快速通關。原先穩定的中國大陸市場,在兩岸關係空前惡化後,也急遽萎縮,讓農漁業經營風險大幅升高,2022年一整年台灣農林漁畜總出口量為186.6萬公噸,較2021的218.6萬公噸減少14.7%,2022年整年農林漁畜總出口總值為52.28億美元,較2021年的56.7億美元減少7.8%;中國大陸則積極參與多雙邊農業談判,逐步由國際農業規則的接受者轉變為參與者,與東盟、澳洲等26個重要農產品交易夥伴,簽署19個自貿協定。
農業技術變革大步推動了精準農業的發展,也增強抵禦氣候和其他衝擊的韌性,世界糧農組織(FAO)堅信,沒有技術進步和生產水準的提高,就無從實現讓數億人擺脫貧困、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目標,未來農業高層須有此認知與承擔,並在積極落實技術發展策略。中國大陸為端牢13億多人飯碗,正積極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不僅提高科研經費,鬆綁科研經費為創新減負。為克服現代農業科技普及程度不足,除全面提升農民的數位素養和技能外,各種專業化作業服務公司不斷出現,包括土地託管、耕作服務、無人機植保、跨區收割等,他們代替農民進行作業,直接解決農民的相關技術需求,並於全國積極推廣「科技小院」取得顯著進展,成功關鍵在於研究生長住在生產一線,並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在精準農業實際運用,藉此開創出一個效率高、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科技服務新體系並積極鼓勵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33人民幣,實際成長4.2%。
農業科技研發實用性不足
相較之下,當前台灣農漁業高等院校的學生,只偏重學術模型和理論,普遍對農漁業實務瞭解不足,多淪為紙上談兵,加以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流於形式化及浮誇化,實用性不足,科研與產業需求無法有效融合,成為台灣農漁業競爭及永續的一大隱憂。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同樣推動智能農場,他們係透過開發適合當地農業環境和田間條件的技術,確保能夠與先進農業國家競爭的「自主」農業生產技術,而不是如台灣般進口、應用或簡單地模仿國外的先進技術,創新農漁業科技正在翻轉兩岸賽局,台灣產官學界不能再自我感覺良好下去。
「農業科技創新」是台灣農業未來生存發展的關鍵,而台灣多屬家庭式農場,相較於其他產業,農業更需要靠政府政策及經費來領導和扶持。遺憾的是,這些年蔡政府的農業施政,多偏重在農民福利補貼和內外宣傳,對於農業科研無論在人力及經費上,均未能根據實際需求給予充分支持,例如在農委會編列2023年總預算1067.5億台幣中,農民福利預算則高達476.6億,佔總預算的44.65%,農民保險預算也達204.4億元,佔總預算的19.15%,反觀,農業科技研發預算為14.37億台幣,只佔總預算的13.45%,無法因應新農業競爭環境的需求,兩岸農業賽局已發生轉變,台灣產官學卻持續自我感覺良好,農漁民也漸習慣躲在政府保護傘下,難以求新求變。
應調高農業科技研發預算
「知常明變者贏」,面對國際全球化逆流,極端氣候,地緣政治爭端等多重衝擊,蔡政府若想維護農漁業競爭力,必須重建農業科技創新政策及智慧農業管理體系,鼓勵民間企業大力投入科技創新及運用;針對當前農業政策、經費及人力,重新做出修正(如鍛造新的農業競爭優勢,緩和兩岸緊張關係,調高農業科技研發預算至15%,尊重專業,新農人養成等等)。
農產品貿易是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進農村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大陸正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體系改革,主動設置議題議程,引導規則制定,企圖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地位;2022年中國大陸農業進出口出現翻轉,出口增速是進口增速的2.23倍且農產品出口市場更趨分散,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農業食品系統,科技也正在改變兩岸農業風貌,蔡政府若繼續依賴大量補貼救濟和大內宣來掩蓋根本問題,將會造成兩岸農業博弈結局的翻轉,不容輕忽,別讓龜兔賽跑的寓言,成為兩岸農業博弈的寫照!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