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個專欄中,敘述日本在遣唐使時代,從中土學習漢字,早期,日語夾雜漢字很普遍,後來,日本為了去中國化,漢字使用正在減少。
其實,日本社會漢字使用和中文也不盡相同,反而與台語沾上邊,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下來,日語對台語也必然產生影響。所以,台語日常用語來自日本語很多,例如,麵包的發音PAN「胖」,來自日語,而日語的發音又來自葡萄牙語,證明最早把這種小麥製造的麵包引進日本,是葡萄牙水手。
「引擎」的發音也是來自日本外來語,日語則是英文外來語ENGINE,摩托車也是日語外來語。但是,有些文字是台語影響日語,台語說「衣櫥」,寫成「簞司」,日文漢字也是「簞司」,根據考證,這個字應該是日語發音轉化成台語,更可能是先從台語轉化成日語。
台語的「一間房子」,書寫成「一軒屋」,「軒」這個字,在日本仍然使用,發音完全相同的更多,例如溫泉,日語發音與台語一樣,無法考據到底是日語先行,或台語先行,台灣與日本地理上屬於太平洋火環地震帶,潛藏的溫泉很多,台灣原住民或平埔族也喜歡到溫泉溪泡湯,但是,正式把泡湯文化引進台灣也是日本人,北投第一家「湯屋」至今仍然存在。台灣更多溫泉區,幾乎都與日本人有關,例如四重溪,關子嶺,知本,瑞穗等等溫泉區。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遺留與日本相關地名的地方以花東最多,花東縱谷區也是台灣平埔族歷經百年遷徙後,最後的居地,例如關山,池上,鹿野,這些台灣最有名的稻米產地,就是平埔族一手培植。
平埔族個性溫和,這也是日本治台後,認定花東地區最適合日本人移民,不管是氣候人文都是絕佳。
談到平埔族,順便談一個字,「贅」,平埔族是母系社會,所以男性成年後就會住進「公廨」,崇拜祖靈之地,等待被女性召贅,所以這個字隱含多出來的意思。因為男性被召贅後,女性家中會增加一個人,多人就代表多錢,所以,台語的「多少錢」,書寫為「若贅」,中文寫成「若干」。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