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熊蕙筠主任:守護兒童需要你...

熊蕙筠主任:守護兒童需要你我共同持續努力

Date:

亞東紀念醫院社會工作室熊蕙筠主任表示,兒少保護制度可能影響兒少的家庭功能、生活福祉、與生命安全,守護兒童需要你我共同持續努力。

熊蕙筠主任日前應板橋扶輪社社長羅浚晅 Brain邀請,以「兒虐通報有用嗎?」為題發表演講,熊主任擁有醫務社工專業,長期投入教學、研究及倡議工作,對社工專業具有高度認同及使命感,藉由兒少保護各面向的現況分析,加強社友們對兒少保護的關心與參與。

熊蕙筠表示,兒童之不當對待分為身心虐待及疏忽兩種型態,身心虐待的樣態包括身體虐待、精神虐待及性虐待,疏忽則是指對孩子的飲食、穿著、醫療照顧等基本需求的忽視,以致發生危害或損及兒童健康發展。美國實證研究揭示,兒童期經歷的負面經驗愈多,成年後酗酒、罹患憂鬱症或暴力犯罪的比率,比一般人高出四到十二倍。顯見兒童時期接觸到的各種負面經驗,可能會對人生有負面影響。

熊蕙筠進一步提到,依據監察院調查報告,自2019年到2020年11月間發生的54件重大兒虐案中,超過七成以上孩子未滿六歲,顯示自我保護力低、不易被家外人士發現之學齡前孩童,受虐比例高。因此,需要提高社會各界對於兒少虐待的警覺,落實通報制度,才能及時提供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按現行通報制度,通報後由社工進行家庭訪視,以專業的資源回應當事人的需求及確保孩子的安全,如庇護安置、法律諮詢、親子教育、心理諮商等,同時透過問題的察覺,即時發現家庭的狀況,才能有機會阻卻事態惡化。然而,並非「通報」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還需要社會資源和心理衛生體系共同配合,建構綿密的社會安全網,才能讓孩子平安快樂的成長。

日前板橋扶輪社舉辦兒少保護親子講座,板橋扶輪社社友、二分區各社社友、講師、各協辦單位與小朋友們開心合影。圖:板橋扶輪社提供

她說,實務上常面臨兒虐定義與處遇作為的期待不一致。兒虐事件發生後常常會歸咎於社工人員,但社工人員在面對社政體系流程、法律規定事項、兒少安全維護、大眾輿論因應等壓力之下,該如何以兒少利益為主進行處遇工作?不夠清楚的分案標準、處處受限的派案機制,讓篩派案中心不斷面臨各網絡單位間的爭執、內耗與壓力。再者,中央社政單位持續強調通報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捕捉漏網之魚,但通報後由地方主管機關認定,卻往往不符開案指標,或因補助申請條件太嚴苛,未符資格而被拒收,導致真正有需要的家庭無法享有服務。

依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到2020年間離開安置機構的2302位15歲以上少年中,只有兩成進入衛福部的「自立生活適應協助方案」。兒少若早已身在脆弱的處境中,並且一再被政府的保護系統漏接,很可能接續出現行為問題或遁入幫派、違法事件中,從本該能提供輔導的社政體系落入司法體系,成為在社政及司法間反覆流轉的「跨界兒少」(Crossover Children/Youth),加重身心創傷。

板橋扶輪社社長羅浚晅醫師表示,該社長期關注兒少保護議題,今年推動「台灣兒少保護社區亮點強化方案」,於日前舉辦親子講座,並在臺灣醫師聯盟專業協助下,同步發布「兒少虐待臨床表徵12點提醒」,藉以喚醒社會對兒少保護的重視,增進大眾對兒虐個案的警覺性。未來,將持續與亞東醫院攜手合作,期待社會大眾主動關心孩童生活,攜手建立安全防護網,如發現周遭孩子遭受身體、精神、性虐待或嚴重疏忽等不當對待,共同守護兒少安全,避免憾事發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編輯中心
編輯中心http://vigormedia.tw/
銳傳媒 編輯中心 http://vigormedia.tw/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