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容貌焦慮症屬精神障礙  醫...

容貌焦慮症屬精神障礙  醫療介入漸入佳境

Date:

容貌焦慮症,也稱為醜陋恐懼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是一種精神障礙,其主要特徵是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極度不滿和焦慮。容貌焦慮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生物學、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其中容貌焦慮症可能的病因包括:

1.生物學因素:某些研究發現容貌焦慮症可能與基因有關,因為家族史中存在焦慮症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更容易患上此症。此外,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血清素,也可能在容貌焦慮症的發病機制中扮演一定角色。

2.社會文化因素:社會和文化因素也可能對容貌焦慮症的發展發生作用。社會對外貌的高度重視、對美的標準和觀念的改變,以及媒體中的美麗標準可能使人更容易感到不滿和焦慮。社交媒體的普及也可能對人們對自己外貌的評價產生影響。

3.個人經歷:個人生活經歷,特別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虐待、霸凌、社交排斥或外貌相關的嘲笑,可能影響容貌焦慮症的形成。

4.心理因素:個體的心理因素,如自尊心問題、壓力處理能力不足、擔憂情感或焦慮症等,也可能增加容貌焦慮症的風險。

5.家庭因素: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可能對容貌焦慮症的發展產生影響。例如,家庭中過度強調外貌價值觀或對外貌施加過多壓力可能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

對外貌強烈焦慮不滿  造成生活困擾

至於容貌焦慮症有何症狀?其主要特徵是對自己的外貌有持續的、強烈的焦慮和不滿,這種焦慮和不滿可能對個人生活造成重大干擾,常見症狀如下:

1.長期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極度不滿意:患者對自己的某一個或多個特徵(通常是外貌特徵)感到極度不滿,並且認為這些缺陷使他們變得醜陋或不吸引人。

2.過度關注外貌缺陷:患者會長時間關注他們認為存在的外貌缺陷,可能花費大量時間在鏡子前檢查、修飾或掩飾。

3.社交迴避:由於對自己外貌的焦慮,患者可能會避免社交場合,因為他們擔心被他人評價或嘲笑。

4.重度焦慮和沮喪:容貌焦慮症患者可能會因為對自己外貌的不滿意而感到極度焦慮、沮喪。

5.多次整形手術或外貌改變:一些人可能會不斷地接受整形手術或採取其他方法來改變外貌,但往往這些改變不能消除焦慮和不滿。

6.自我評價受外貌影響:患者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通常受到外貌的影響,他們可能認為只有改變外貌才能讓自己更值得被愛或接受。

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應勇敢接受治療

其實,容貌焦慮症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產生嚴重的影響,而可能的治療方法包括:

1.心理治療:這是容貌焦慮症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而認知行為療法(CBT)則是首選。CBT可以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思維和行為模式,幫助患者應對外貌焦慮。

2.曝露療法:引導患者逐漸面對和處理對自己外貌恐懼的方法,協助他們逐漸減少焦慮,增加自信。

3.藥物治療: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考慮開出處方藥物,如抗憂鬱藥、抗焦慮藥、精神安定藥物,以幫助改善相關症狀。藥物治療通常與心理治療結合使用。

4.支持團體:鼓勵患者參加支持團體、分享經歷,並獲得支持和建議,更進一步理解和接受,減輕孤立感。

5.自我照顧:學習有效的自我照顧策略,如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壓技巧和情緒調節方法,對管理焦慮症狀非常重要。

6.諮詢醫生:容貌焦慮症者應該尋求專業精神醫療團隊(一般包括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的幫助,以進行評估症狀,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藥物及認知治療雙管齊下 達到醫療效果

不過,治療的效果因個體而異,但大多數人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方法和支持來改善患者的容貌焦慮症狀,提高生活質量。請記住,治療一般需要至少1年的時間,患者應保持耐心並堅持治療計劃。

例如,有一位患有容貌焦慮症的30歲未婚女性,一直對自己的鼻子感到極度不滿意,認為它太大、不夠美觀,雖然周遭的親友並未注意到這個問題,但她會花很多時間研究整形手術選項,並擔心外貌會影響社交生活和自尊心。也因此,已經接受5位不同醫師進行手術;但是她還是越來越不滿意,並且控告其中2位醫師的醫療過程不當,苦陷於醫療訴訟。

經過一番折騰,這位女性花了父母親不少錢,並且陸續出現憤怒、焦慮、憂鬱、睡眠障礙,認為大家都在取笑她醜陋的外貌,最後被家長帶來就診。

經過醫師診療,研判患者情緒障礙及失眠,首先開立藥物改善相關症狀,與此同時,提醒患者睡好覺、飲食均衡、養成運動的好習慣,並訓練睡前書寫感恩日記和快樂日記,以提升血清素、多巴胺、新腎上腺素、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讓人看起來神清氣爽。

最後,再配合1年的認知行為療法(CBT),讓患者重新用正面的觀點,欣賞自己外貌的特質,也相信天下並沒有完美無瑕外貌的人,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減輕過度在意別人眼光,逐漸修正認知思考偏差,達到醫療介入的效果。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楊聰財
楊聰財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衛福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顧問、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院長、專業社會心理學教師。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