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郭老論美】理性交融感性的...

【郭老論美】理性交融感性的李俊仁視界

Date:

「框之外」–是李俊仁從事專業建築師業務,並在國內五大建築系任教,於五十歲開始拾起畫筆,累積二十年之後的生平首度個人畫展。

雖然標題為「框之外」,實則為畫家謙稱之詞,因為平面繪畫雖然有二維之框限,但是藝術家的眼界因歷練豐富,而心胸寬闊;畫家的想像因學養修為,而浩大無垠。框架於此,不是枷鎖,亦非牽絆;反倒是一扇向外觀望的窗,一扉對外開啟的門,更是一條通向個人人生境界的階梯,步上青雲,進入永恆。

五十歲開始拾起畫筆的建築師李俊仁,生平首度舉辦個展。(攝影/郭少宗)

首見第一部分「當下的風景」,是國內外旅行寫生的速寫或淡彩。從快速捕捉自然景物,取景俐落,接著果斷下筆,線條犀利,結構嚴謹。這系列,無疑是成熟建築師的職業必需,也是得天獨厚的專業長處。當然,扎下如此深厚根基,才能展現半百歲後,執筆創作才有如此豐碩與驚人成績。

第二部分的「再現的風景」,是李俊仁參與畫會,出遊寫生的自我摸索,自我吸收,最終探索出一種結合理性與感性的「立體派結構」揉合「印象派色彩」的折衷風格。「威尼斯」畫中城市與遊船,交織浪漫的古典;「海德堡」畫中古堡的蒼老卻與建築的現代共融;而最具生命力的是「太魯閣」與「粉鳥林」,岩壁和海礁具有剛強的意志,溪流和海浪賦予溫柔的氣質。

李俊仁作品不受世俗羈絆,創作風格獨特。(攝影/郭少宗)

這穩健的創作階段,應是李俊仁最能體會並感受到揮灑色彩,以及情緒舒暢之愉悅,海闊天空,任真自在,無拘無束,不受世俗羈絆,此乃畫家有別於建築師之最大差異。

為數眾多的第三部分「心中的風景」,是畫家回歸到全然解放,全心投入的人生輝煌階段的爆發式創作。其主題越發廣闊,感性越發暢快,風格越發多元,正所謂畫家已進入成熟收穫的鎏金時期。

例如「府城檔案」以及「紀念碑」有明顯的建築設計影子,也是巧妙的再創作範例;再如「女人與花」以及「重疊的女人」,開拓了人體解構和分割的另類嘗試。其他花卉、靜物、城鎮、風景等,駕輕就熟地在畫家筆下,鋪陳一幅幅琳瑯繽紛的多彩多姿世界。

李俊仁個展「框之外」,作品展現琳瑯繽紛的多彩多姿世界。(攝影/郭少宗)

特舉一例:「末日風景」有獨特的主題 — 反映了現實污染的生態危機,運用了強烈的黑白分明、紅綠對比、曲直交錯、輕重呼應之精確手法。此作之表現企圖在「框之外」的溫和平衡之普遍性質中,特立獨行,令人刮目相看。亦可視為李俊仁此展中,突破「框架」,另闢蹊徑的傑作。

古今中外身為建築師而在繪畫、雕塑相關領域有傑出表現者,不乏其人,例如: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 ~1564)、佛登斯列‧漢德瓦沙(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1928~2000)、柯比意( Le Corbusier 1887~1965),皆因其建築師的嚴謹理性,更賦予畫家收放自如的感性,成就了耳目一新的繪畫展現。

對於全然的畫家李俊仁兄,我有十足的信心。讓我們共同期待來日,有朝一日燦爛的時光,康莊的大道,屬於有心且努力的人!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郭少宗
郭少宗
1975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受教於廖繼春、楊三郎、洪瑞麟、李仲生等名師並深受影響。他愛山愛水,創作用色大膽筆觸奔放,將台灣山川之美,以其火山噴發般的獨特風格,形塑得大氣滂薄。 郭少宗曾執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六年,並於2014 應邀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專題演講。 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自年少以來數十年如一日,曾舉辦46次個展並參與超過60次畫會聯展,足跡遍及臺灣、日本、韓國、中國、港澳、美國、奧地利、德國、法國、薩爾瓦多等地。他的創作是在傳統之外不斷嘗試多樣性突破,而建立自己的風格。譬如追隨廖繼春的腳步,色彩繽紛豐美;崇拜梵谷及莫內,亦醉心於印象派,但落筆則偏重野獸派及表現主義,這正是他熱情澎湃、狂狷不羈的真性情。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