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吉貝耍的故事

【專欄】吉貝耍的故事

Date:

位於台南東山的吉貝耍,仍然保留平埔族的豐收夜祭文化,每年農曆九月四日在台南東山舉行,3月才是平埔族過年。

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足以證明有80%以上台灣人,共同祖先不是漢人,而是通稱「南島語系」的平埔族。

這些平埔族人,最早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從北部到南端半島,族群名稱各有不同,台南稱呼西拉雅,高雄稱呼馬卡道,台中有道卡斯,巴宰,「道卡斯就是目前大甲」,拍瀑拉,洪安雅,居住時間超過千年,北部有貓霧束,凱達格蘭,葛瑪蘭,族群使用平埔語。

已知的考古發現證明,平埔語言「有音無字」,這一點與書寫漢字的漳泉語系不同,平埔語言傳播範圍遠達南太平洋,卻少有紀錄留下,有些語言也出現與漳泉語言融入,例如眼睛的中文,平埔語稱mada,排灣,布農,邵族也同樣使用mada這個字,台語用「目斗」,現在所說的「眼睛」,其實是中文用法,兩者發音天壤之別,台語「目斗」很可能被平埔語言影響,台南麻豆區,就是用這個字當地名。

台灣自稱1624年荷蘭入台起,才算有歷史,到2024年剛滿四百年,事實上,這塊土地上台灣平埔族與中國福建移民互動,恐怕要在更早的唐宋時期,試想,唐朝貿易船已經來到日本,預料不可能錯過台灣,台灣考古也出現宋朝瓷器,只是史料紀錄很少。

現在,最主要爭端來自原鄉的爭議,中國福建發現一個洞穴「奇和洞」,內有南島文化遺跡,因此認為中國南方才是平埔原鄉,這種說法顯然有很多漏洞,如果平埔原鄉是中國,為何在中國沒有留下語言,語言學家已經證明,南島語與漢藏語系不同,卻與印尼,馬來,南太平洋的諾魯語言相似。
語言探索是最明顯的證據,

紙張在東漢才出現,在此之前,文書用「冊」發音,由竹子編織,台語說「讀冊」,不說讀書,可見漢朝之前,台語就出現了,另外就是台灣人習慣說的「自己」,用台語發音寫成「家已」,在漢字中找不到可以匹配的字,可見這個字的發音來自平埔,台語的「自己」發音,TA DI,例如,AU TA DI VERE「我的名字是風」,平埔族用TA DI稱呼自己。

祭拜尪祖、阿立母,感謝祖靈一年來的照顧,族人以拜全豬、跳唱牽曲來答謝祖靈 圖/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祭拜尪祖、阿立母,感謝祖靈一年來的照顧,族人以拜全豬、跳唱牽曲來答謝祖靈
圖/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平埔族由於貿易往來,必須與漳泉移民互動,漳泉人在清治時代才大量移民台灣,平埔語慢慢遭到漳泉語言壓制,主要原因當然是平埔語無法書寫,雖然荷蘭人曾經留下羅馬拼音的新港文字,卻不敵更強勢的台語,其次,語言使用通常會受到統治者權力左右,平埔語走向衰弱,也更加無法避免。

例如,一個傳說很久的故事,台南有名的養殖魚類「虱目魚」,虱目魚屬於草食魚類,在南半球島嶼周邊迴游,最早由西班牙人在菲律賓開啟養殖,稱呼為sabalo,荷蘭人引進台灣,台語說法sabalo與西班牙語接近,平埔族稱呼虱目魚為same,聽起來像是台語「甚麼」,所以才杜撰出鄭成功問平埔族「甚麼魚」的故事,其實虱目魚屬於「鯖魚屬」,日本韓國稱呼鯖魚就是saba,如今,台語的稱呼sabalo已經壓過平埔語same。

從鄭王朝入台之後,平埔族開始遷徙,剛開始只是在首府台南附近小規模移居,鄭王朝把台南平原平埔族土地納為官田,少數平埔族只好向東邊山區移居,但是,清治以來,發生更大的遷徙,隨著閩廣移民增加,耕地稀少,族群衝突無法避免,這些大規模遷徙總共四次,最後一次在要到清帝國統治台灣晚年才結束,居住在淡水的凱達葛蘭,居住冬山河附近平原的葛瑪蘭相繼移民,沿著蘇花公路進入東部花蓮,台東,如今,花東縱谷地區已經成為平埔族的文化保留地。

花東縱谷是平埔大本營,從大坡,池上,關山到富里,甚至花蓮平埔族與阿美族已經融合通婚。

追蹤平埔族遷徙蹤跡,最簡單方法就是地名,台南東邊山區,仍保留少部分平埔文化,例如,馬卡道族在高樹,隘寮,西拉雅族在台南大內頭社或東山吉貝耍。

「吉貝耍」其實就是平埔語「加拔」的錯音,真正的拼音是Kapasa,這個字的平埔語,就是「木棉花」,意思就是描述這個地方種滿木棉花,木棉花屬於亞熱帶原生植物,中國南方稱為「攀枝花」或者「班芝花」,馬來,印尼,菲律賓稱呼木棉花是Kapa,目前,雲嘉南地區仍然留下很多同名的鄉村地名「加拔」,證明過去的社區裡四處種植木棉花,景色宜人。

平埔族在「吉貝耍」保留很多文化,很多文化也融入閩客移民生活,例如農曆七月「做响」,就是把供奉在壺中的祖靈釋放出來,等到月底才收回,平埔族是「拜壺民族」,祖靈收養在壺中,然後放在「公廨」,意思就是部落中的廟堂,台灣人則在七月作為中元節,其實也和敬拜鬼魂有關。
吉貝耍平埔族的遷徙故事也充滿傳奇,

本來,這群平埔西拉雅部落,最早居的是台江內海,比較靠海的「沤汪」,舊稱「一鯤鯓」,這個字台語發音是凹,描述地勢較低的地方,後來遷徙到佳里「舊稱蕭壟」,「蕭壟」的平埔語,就是「契約之地」,租來的土地,後來這些人又遷徙到阿里山下的東山白河一帶,舊稱東河村,也就是「吉貝耍」。

平埔過年是三月,這一點與台灣人不同,但是,秋收後的豐收夜祭,多數平埔族仍然保留,喜歡探索老台灣文化的人,應該到東山「吉貝耍」走一遭,順便品嘗有名的東山鴨頭。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洪博學
洪博學
曾任報社總編輯、國際公關公司主管,著作有「蔣介石支持台獨」、「籠蛇爭霸中國」等書,現為自由作家。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