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現場目擊-21》社會公益...

《現場目擊-21》社會公益組織的徬徨

Date:

 

圖文:黃丙喜

非營利組織做善事,不容易,最大的挑戰是募款隨著經濟景氣上下起伏,經常遇到計劃得照走,營運資金缺口卻還不知何日可到的憂慮。

當前的挑戰更是充滿不確定性,理由是,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無視全球氣候變遷的事實,一腳踢開《巴黎氣候公約》,也漠視聯合國倡議的「SDGs」,連帶著跨國企業紛紛調整ESG 方向,嚴重衝擊非營運組織的募款來源。

工商業的發展過度向資本主義傾斜,政府失能,加上市場失靈,造成今天的世界生態環境嚴重失衡、貧富差距極度擴大。近十幾年來興起的非營利組織的公益社群、社會企業本是推動社會朝和諧、均衡發展的核心力量。它的未來營運卻面臨著嚴苛的挑戰,不能墨守成規,必須積極創新,謀求新路。

政治大學合勤講堂「公民社會沙龍」近日進行了一場業界與師生的對話,得出的結論是信任、尊重和合作,以及透明、公開和創新,是非營利組織必須強調的核心價值和做的變革調整。(圖文)

政大公行系特聘教授江明修指出,危機也是轉機,川普總統上台後迅速推動能源與產業政策,強調「美國優先」,從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到鬆綁碳排放標準與推動化石燃料開採,這些決策固然將影響跨國企業對ESG等營運政策的調整。但是,人們關切内外環境及社會失衡的價值觀未變,關鍵在於非營利組織怎麼做出令人感動的社會公益績效。

人生百味社企創辦人巫彥德強調成員之間的內在動力、情感連結與彼此信任,形塑而成的不依附權威而能自我驅動的團隊合作模式,加上打造「我不命令別人我也不接受命令」的自主、自動和自勵的組織文化,需要長時間的溝通過程,但長遠來說,它可以有效凝聚團隊共同面對挑戰的情感和素養。這樣自發性的治理機制不僅適用於內部運作,也能有效拓展至社群支持者與跨部門合作關係的建立。

政大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王雅萍以政大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案例,印證非營利組織的營運有別於企業之處,核心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因此,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學術、環保等。非營利組織營運要能順暢,首先要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中,聚焦自己的專長;二是要能在非以營利導向中,激發員工和外部團隊的熱情。雙向並進,時時互動。

至善基金會主要在於協助弱勢地區兒少的醫療照護和弱勢族群的教育發展,八成營運資金來自於外部捐獻。執行長洪智杰強調,組織的透明、獨立和完善的營運績效,所積累的社會價值是取得内部員工和外界人士永續支持的關鍵。聯合國倡議的SDGs 是社會公益價值的標竿,它必須有跨國界、跨政治、跨宗教和跨族群的熱情、胸懷及行動。

主持人謝文琪強調,非營利組織的彈性運作、團隊成員自主性與外在的永續支援之間的順利交流機制,需要主事者與員工一起探索、對話與調整,而以「看見彼此」為起點,「尊重彼此」為路徑,人與人、團隊與團隊之間的分工合作關係就會成為推動改變最柔軟卻最堅定的力量。

江明修表示,政大「公民社會沙龍」將持續關注台灣第三部門的發展,並透過經驗分享與跨界交流,激發出更多對當代公共議題的行動想像。未來也將持續串聯各界夥伴,推動知識與實踐之間的對話與共創,讓公民社會在更深的信任基礎上邁步前行,值得大家給予掌聲。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黃丙喜
黃丙喜
閒雲野鶴,心中多了豁達,眼角增了寬厚,用半生產官學和海内外經歷,隨寫感觸,望您莞爾一樂。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