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文〉從《戰爭論》看中國...

〈專文〉從《戰爭論》看中國與台灣:和平共處不是夢,但絕非空想

Date:

 

文/蕭國安

卡爾.馮.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開宗明義地寫道:「戰爭是政治透過其他手段的延續。」這句名言,不只是軍事哲學的經典,也是兩岸關係詭譎多變的最佳註腳。當中國對台進行認知滲透、軍事施壓與外交孤立,台灣則在國防、外交與社會韌性上全面強化,一場未爆但不斷升溫的「灰色戰爭」,正在我們眼前上演。

那麼,從克勞塞維茲的視角來看,中國與台灣還可能和平共處嗎?這答案,或許比許多人想像的更複雜——但也更值得深思。

一、和平不是停火,是政治目的的「均衡」

《戰爭論》,圖/擷自 https://www.harvard.com/

《戰爭論》的核心主張之一,是戰爭與和平屬於同一條政治光譜。換句話說,沒有徹底解決政治分歧的和平,終將只是「戰爭的休止符」,而非真正的和諧。

這正是當前兩岸關係的寫照: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不可分裂的一部分」的戰略定調,視統一為其國家戰略的終點;而台灣的主流民意,早已走向拒絕統一、追求實質主權與民主價值的「非中國路線」。兩者政治意圖南轅北轍,自然難以談得上真正的和平。

二、軍事威懾,是和平的必要條件

克勞塞維茲指出:「若無抵抗之力,戰爭就會被視為通往目標的捷徑。」對台灣而言,維持和平的第一步,不是口號,而是令敵人知難而退的嚇阻能力。

從本土潛艦、飛彈攔截、後備動員到不對稱作戰能力的建立,台灣近年的軍事改革,正是實踐這一條「刺蝟防禦」之路。對北京而言,若持續升高軍事威脅成本,台灣所追求的「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反而有可能因戰略平衡的形成,而延長存續。

和平,不是妥協投降,而是對手知道你不會讓步的那一刻開始的。

三、外交模糊不是問題,戰略模糊才是保險

克勞塞維茲認為,一場戰爭的發動,是基於「計算過的風險」。而國際間的模糊政策,往往正是用來讓這筆「風險計算」變得不確定。

美國對台政策長年維持「戰略模糊」,表面上未承認台灣主權,但實際上透過《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提供實質支持。這種模糊,正是讓北京不敢輕啟戰端的壓力來源。

兩岸若要長期和平,戰略模糊(而非戰略空白)仍是維穩的核心。這也呼應克勞塞維茲對「戰爭的三元構成」——政治意圖、軍事機構與民意情緒——缺一不可的警告。

四、和平共處的條件:政治互不否認 + 實力嚇阻 + 多邊支持

以《戰爭論》的邏輯,要建立穩定的和平,需三個支柱:

政治上的「目標調整」:雙方必須從「消滅對方」的目標,調整為「管控對立」與「延續競爭」,即互不否認對方存在,但避免挑釁紅線。

軍事上的「嚇阻平衡」:台灣強化防禦,中國清楚其武統將面臨巨大成本,彼此因恐懼而節制。

國際上的「多邊牽制與安全網」: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在內的民主聯盟,扮演監督者、緩衝者與再保證提供者的角色。

若這三項因素能同步運作,那麼克勞塞維茲口中的「政治意圖實現後的和平」,即便不完美,卻可能成為台海未來的最佳選項。

結語:和平不是妥協,而是準備好讓對方不敢開戰

克勞塞維茲從不認為和平是一種天賦或理想狀態。他的思想告訴我們:和平,是在恐懼與力量下被迫接受的選擇。

兩岸若要和平共處,台灣就必須讓中國清楚:「你永遠無法用武力實現政治目的」。而這一點,只有當我們準備好了戰爭,和平才有可能到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