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黨政最高領導人集體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2日在北京閉幕。這次為期兩天的會議旨在為明年的經濟工作制定政策和規劃措施。北京當局如何應對席捲中國各地的債務危機和通縮風險特別引起外界的關注。
中國官媒新華社在一篇報導中列舉一系列的政策目標。這些政策目標與中國政府在新冠疫情的封控措施重創經濟之後,一直採取的推動永續發展和穩定成長的措施一致。
美聯社報導中指出,中國的房地產產業目前深陷危機。物價連續幾個月下滑,意味著中國國內以及全球市場整體需求正在下降。中國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飆升到危險的高度,而地方政府的債台高築也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增添了巨大的壓力。
美聯社指出,中國官媒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報導都強調經濟工作要求穩,要先立後破,這表明中國政府對最近幾年一些幹擾和破壞經濟的措施,包括北京先前嚴厲的防疫封控措施有了高度的關切。
根據新華社報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新華社引述會議紀要報導,「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新華社強調,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新華社報導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步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經濟學家指出,連續出現六個「穩」字,顯見北京當局對政策起伏的危害性已經心知肚明。
新冠疫情肆虐期間,中國政府會毫無預警地對一個大都市突然實施嚴厲的封控措施,而去年12月又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匆忙全面解除封控措施,這些作法不僅重創經濟、擾亂民眾的生活,也讓在中國運作的外企無所適從。許多外企正在將企業撤離中國,或將供應鏈多元化。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今年以來也持續萎縮。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