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福和會論壇】沒有煙硝的戰...

【福和會論壇】沒有煙硝的戰爭

Date:

文/洪博學

前言:

「福和會」關心台灣安全,2月1日舉辦如何強化青年參軍意願,提振軍人榮譽感的座談會,會中多位學者交鋒發言,對守護台灣安全倡議,各有見解,本人謹對當日發言後補強,撰此本文。

現代戰爭不一定會聽到砲火,敵我對陣,一方軍隊或民心心理潰堤放棄抵抗,戰爭勝負就決定了,所以,有一句軍事術語,「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孫子兵法也說,「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高戰略」。

政治兩字,包括總體戰爭中的認知作戰、法律戰、外交戰、宣傳戰,這些「非砲火戰爭」已經在俄烏戰爭中體現。如今中共正加強對台灣灰色地帶的戰爭,例如前幾天,中共片面把民航M503航線東移,貼近中線,甚至宣布沒有中線,暗指台灣非國家,無領空,這是法律戰場一種,至於中台外交戰就更多了。

俄烏戰爭之後,全球聚焦同樣是面對共產極權主義戰爭威嚇下的台灣,台灣之所以被同提並論,原因之一,具備同樣地緣政治衝突屬性,民主與專制的對抗,自由與獨裁的選擇,第二,同樣是族群認同出現問題,第三,小國主權地位遭到共產極權主義否定。

1990年,蘇聯因為經濟問題,導致聯邦政權崩潰,烏克蘭為重要加盟國,遭到經濟衝擊,立刻宣布獨立,這也是蘇聯崩潰原因之一,蘇聯解體與烏克蘭糧食歉收有關。

位居南方的烏克蘭,本來是蘇聯經濟內循環重要的糧食來源,烏克蘭以糧食和俄羅斯交換原由,但是,氣候異常乾旱,打亂整個蘇聯經濟流動,原因之二,蘇維埃政權革命之後,史達林推動集體農場制度,造成烏克蘭大飢荒,數百萬人死亡,難民逃亡海外,美加地區很多烏克蘭後裔,就是大饑荒大逃亡時代的移民,這些歷史仇恨再度被勾起,也加速烏克蘭脫離蘇聯。

但是,烏克蘭自稱與俄羅斯族有差別,語言也不盡相同,可惜,烏克蘭脫離蘇聯後,對於聯邦時期,長期的「俄羅斯化」,所造成的族群認同問題,還沒有時間妥善處理,立即遭遇俄羅斯對烏克蘭土地的野心,俄羅斯的侵略從2014年的克里米亞半島開始,克里米亞半島是「舊蘇聯」時代,黑海艦隊的基地,地理上來看,俄羅斯的偉大復興,缺少克里米亞不可,這一點與中共認為中國偉大復興必先占領台灣一樣,台灣是戰後美國圍堵紅色擴張第一島鏈的中心點,更是中共國是否能成為海洋國家的起點。

克里米亞族群分布以達坦人居多,烏克蘭居次,但是,多數人民看俄文報紙,聽俄羅斯語電視、電台,還有更多的騎牆派自認是烏克蘭人,卻不排斥變成俄羅斯人,最重要的是經濟吸引力,獨立後的烏克蘭朝向民主化學習,問題是經濟不振、貪腐叢生,其次是,政客受到俄羅斯的控制,每次選舉都出現反俄或親俄兩個陣營的對抗,反俄陣營很明顯接受北約民主國家影響,甚至援助,這是無法逃避的地緣政治。

克里米亞就是小烏克蘭的縮影,2014年,克里米亞發動脫離烏克蘭的獨立運動,受到俄羅斯援助,最後由俄羅斯坦克車壓陣,國會投票脫離烏克蘭獨立成功,並立即加入俄羅斯聯邦,受到克里米亞獨立鼓舞,接近俄羅斯的烏東地區,多數自稱是俄羅斯人,同樣出現獨立運動,烏克蘭派出政府軍鎮壓,俄羅斯出兵保護獨立陣營,終於爆發俄烏戰爭。

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是典型的烏克蘭翻版,長期以來,就算民主化運動持續走在路上,可惜阻礙不少,中國人認同從過去最高點80%降到現在約剩10%,但是,還有20%騎牆派,自認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勇敢支持台獨的比例勉強維持在50 %上下,中共抓住台灣內部有族群認同問題,對台灣的認知作戰,也越來越強烈。

台灣的族群認同岐異,來自戰後第二代,中國移入人口與台灣原住人口,並未被國民政府公平對待,尤其是國民政府軍隊在戰後奉命代理管轄台灣,當時國共內戰剛打響,國民政府以台灣所生產糧食支援中國內戰,造成台灣糧食大漲,人民生活困頓,終於引爆族群衝突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在國民黨軍隊鎮壓下平定,事件後檢討,國民政府把問題歸咎於台灣遭日本統治太久,日本人從中操弄,於是更加強台灣「全面中國化」教育,此舉也使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分道揚鑣。

簡單說,中國少數統治者掌握軍隊,台灣人很少願意從軍,甚至因為二二八事件,台灣人遭到軍隊陣壓,因此對軍人反感,很多因素埋下台灣人不願從軍的心態,就算軍方待遇已經改善很多,招募軍人兵源還是呈現不足。

單單以武器兵力而論,台灣確實無法與中國相比,但是,使中共不敢輕啟戰端的因素有二:第一、海峽天險;第二、美日多國介入;第三、侵台失敗,中共政權瓦解,所以,一直到目前,中共對台灣還是以武力逼談、紅色滲透及認知作戰為主,只要親中政客上台,台灣心防鬆動,中共對台灣逼降,就有可能得逞。

所以,有形國防之外,心防更重要,台灣人必須堅持自由民主的生活,西藏、香港、新疆都是前車之鑑,不要相信中共謊言,尤其是選舉不要亂投票,這也是台灣人保護自己的方法。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編輯中心
編輯中心http://vigormedia.tw/
銳傳媒 編輯中心 http://vigormedia.tw/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