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熱帶氣旋的颱風天災,是台灣人自古以來的宿命。明、清兩朝之交,少量漢人初墾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區)以前,平地已住有平埔族霄裡社人,淺山已住有泰雅族油蔴、瓦烈二社;清朝乾隆年間,林姓安溪人始墾橫溪南岸,並邀來劉、蘇、陳三姓,共禦泰雅族出草。其後,大漢溪、三峽溪、橫溪沖積而成的麥仔園、劉厝埔,逐漸有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其他漢人入墾。
颱風每年夏秋必至,來時狂風暴雨,鬼哭神號,去後風和日曬,恢復平靜。前章平埔、泰雅兩族聯婚,颱風入境前,平埔少女艾瑪順利嫁入了油蔴社,但泰雅少女伊娜竟然無緣無故失蹤了。無人知曉,她為何離家,前往何處?兩社動員族勇到處尋找,直到風颱入境時,還是沒找到。後經油蔴社人告知,曾經看見溪南、客家的羅漢腳仔,聚在橫溪口喝酒打架,伊娜的失蹤,可能跟他們有關。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颱風出境後,雙方族人繼續找遍附近山野、溪埔,哥哥卡朗卻只在溪南山墺,找到一只墾民草鞋、一截泰雅斷匕,在客家浸洪棄屋,找到一串泰雅鈴鐺;新郎文仔嗹只在溪南山溪墺,找到一只唐山女鞋,在橫溪口瀦洪處,發現一艘唐山沉船,在客家退洪舊屋,發現一干菁染鍋具及藍布。
原來,伊娜是為了兩族聯婚,爬上溪南山向祖靈祈福途中,受到溪南羅漢腳仔追逐輪奸,獨自思前想後,猶豫了很久,最後決定跳溪以死殉節。剛好,颱風來襲前夕,有一艘發自艋舺的紅頭船,載著唐山素布與一名前來三角湧依親的安溪少女,轉入橫溪避颱,卻反遭山洪暴發,全船沉沒;只有這名少女,奮力泅至溪南山溪墺,躺在一片大菁樹叢裡,累昏了過去。伊娜跳崖而下,與她墜撞,並未如願殉節,於是救活了該少女。兩人泡在菁樹中,手腳染藍,但已因頭部墜撞頓失記憶,幸好憑藉生存本能,找向客家舊屋住下;姑且,以唐山素布染成三角湧藍布,挑至漢人墾庄販售共謀生活,同時互相扶持,度過伊娜的懷孕期。
溪南山頂,有巉石堆疊,如觀音趺坐。文仔嗹之前找向山頂時,曾經恍惚受到三名面目凝定的老嫗,儼似平埔女祖、泰雅女祖、觀音佛祖,三祖合一的顯像指示,可在某時來此抱回一對孿生子,翌年颱風前夕,便能迎娶脫胎換骨的好牽手。文仔嗹遵囑而行,果然如期娶回,已經讓他苦等三年的伊娜。
本章,我依據以下相關資料,演繹了如下相應的人神互動:
一、相關資料(依出場序)
◆麥仔園:位於大漢溪、三峽溪之間,為網狀水系分布地,其上洲渚支流頗多。為恐遭受水患損失,漢人始墾時均種麥類,故而得名。
◆劉厝埔:位於三峽溪北岸,乾隆年間,曾有客家人至此開墾,卻因漢人分類械鬥,遷往中壢。乾隆末年,墾首陳金聲開闢於此,因佃人多為劉姓,故名之。(小說中,因已有客家人來墾,故有以其洪患棄屋、械鬥廢屋,演繹三峽菁染濫觴的構想)
◆溪南山:俗稱大尖山,位於橫溪下游南岸,海拔301公尺,有三角點。根據《三峽鎮志》記載,從遠處觀望,酷似觀音疊坐;鵠立顛峰,視野之寬,比起鳶山有過之而無不及。(小說中,借用其「觀音疊坐」山貌,發揮想像,結合平埔族、泰雅族、漢人的傳統信仰,融會為文學元素,鋪陳成故事情節)
◆橫溪口:橫溪、三峽溪交會口。以橫溪為界,北是泰雅族居息地,南是安溪漢人墾地,以三峽溪為界,西是客家人墾埔,適值形成一個三不管地帶。(小說中,剛好可依此地理特性,引燃出族群相互衝擊,相互磨合的悲壯火花)
二、對應的人事物(依出場序)
◆平埔女祖:千百年前的平埔族女祖靈。(小說中,在文仔嗹眼裡,呈現出頭戴紗頭箍,有著兩彎垂弧大目特徵的眉宇間,大量堆疊了蘊納三角躅地質的「批麻皴」皺紋。在卡朗看來,祂可能是一位文仔嗹祖上的「平埔太嬸婆」)
◆泰雅女祖:千百年前的泰雅族女祖靈。(小說中,在文仔嗹眼裡,呈現出束髮後紮成團,有著兩道黥痕肌理內化的腮頰邊,深刻呈顯著富涵大尖山石性的「雲頭皴」蒼斑。在卡朗看來,祂可能是一位自己所屬的「泰雅太祖嬤」)
◆觀音佛祖:千百年前的唐山女菩薩。(小說中,在文仔嗹眼裡,呈現出頂髻結巾覆肩,有著一顆眉心丹痣的額頭上,深重渲染出披拂西風老蓮的「荷葉皴」容顏。在卡朗看來,祂可能是一位溪南人、客家人最崇敬的「漢人太佛母」)
(【奉行使徒】第十七章書寫經驗分享,請待續)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