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灣民俗【專欄】鄉土教材的典範─1...

【專欄】鄉土教材的典範─1910年《台灣周遊唱歌》

Date:

最近在臉書上有位網友轉PO了一則「跟著初音ミク遊台灣」的《台灣周遊唱歌》影片,許多網友指出,這首歌根本就「完勝中華民國的地理與歷史課本」。筆者認為,這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史地教育。https://youtu.be/IedLwDQXfVU?si=N-lU7fsEw5WZxNA6

長久以來,黨國教育只會塞給台灣囡仔一堆八股文與拍馬屁文章,或者跟年輕人情感毫無連結的黨化歌曲,尤其是各校校歌。為何我們的史地教育內容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大中國的東西?為何國民黨歌可以當國歌來唱?為何許多校歌歌詞中充斥中華、新中國、三民主義等大中國與黨國思維,完全與學生生長的地方史地沒有連結?日本以前雖然也殖民台灣,起碼他們還教育台灣人認識自己家鄉的史地,而國民黨呢?

《台灣周遊唱歌》這首歌在明治43年,也就是1910年出現的,是當時台灣總督府對台灣實施歌唱教育的教材。歌詞是以和歌的七五調寫成的,有90節,詳盡介紹了台灣的地名、物產、古廟等許多名勝史蹟和史話等。雖然其中不免吹噓大日本帝國的偉大,但是客觀而言,台灣有史以來,從來沒有一個殖民政府,對於台灣的史地、特色與物產等,做過如此詳盡的介紹,而且還是以兒歌的方式呈現,難怪許多網友都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遠比食古不化的國民黨黨國教育好太多,這才是真正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讓人一輩子也可以朗朗上口,不必再死記、死背。https://youtu.be/vdy5cuUsxRU?si=ckLpg1xKp2XFmGDU

歌詞一開始介紹台灣島的形狀,然後介紹台灣的物產,如金銀、海鹽、製茶、製糖、水果、稻米,接著便從基隆一路往南,陸續介紹各地名稱的由來與名產,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包括蘇花公路。整首歌詞簡單明瞭,曲調輕快活潑,令人百聽不厭,可說寓教於樂。
https://youtu.be/S7fSHq3cTxE?si=IA1ELCkVPms7YgeW

許多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

「一首歌道盡了台灣的風土文物,而我們好像沒有一首歌比它強!而屬於我們母親的文史地教育呢?」

「這才是真正的本土教育及藝術的啟發」「聽完也順便知道一些以前都不曉得的古地名與文史」

「光是這樣聽,就很容易記憶各地特色,而且還認識很多單字,超棒!百聽不厭。」

「歌詞中多依循原地名的脈絡,不像國民黨據台後,強加延平、成功、信義、仁愛等那種噁爛的文化!」

長久以來,國民黨黨國教育所教的,都是在教十分遙遠的、虛無飄渺的中國史地,所以許多人至今還有國家認同的錯亂,搞不清楚自己的母親是誰。反觀日本當年雖然也是殖民台灣,卻能以兒歌方式介紹台灣各地的風土民情,讓台灣人知道自己家鄉有哪些有趣的文史故事,讓人百聽不厭,很容易就記起來,進而認識台灣、了解台灣,才能愛台灣,其效果會如同齊柏林的「看見台灣」影片,令人感動落淚。https://youtu.be/5JGo56FGpCc?si=7fTz2RJCa_GdssoT

政府應立刻召集各界音樂家,仿照《台灣周遊唱歌》方式,製作一部教育性兒歌影片,以輕快優美的曲調介紹台灣各地的風景名勝與史地,廣發給各中小學作為輔助教材,這樣的歌曲與齊柏林的《看見台灣》搭配,可說相得益彰,其中歌詞之發音,可以用國、台、客或原民語等台灣主要語言。這樣才能讓我們下一代完整認識台灣、愛台灣,進而培養生命共同體的觀念。

如果我國、高中的國文課能順應世界潮流,改為語文課,以台灣語文為重心,中國與他國的語文為附屬,著重白話文書寫與口頭表達,同時鼓勵學生練習寫作現代詩,必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語文表達的能力,不必再痛苦背古文。

如建中校友張佳鑫原本覺得母親嘮叨,大考後才發現母親的話是股溫暖的能量,包圍他的生命;他寫下母親的叮嚀,作品〈無聲的催眠〉獲得新北市文學獎新詩類第一名,如果用古文能表達嗎?又幾人能夠?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43432

幾十年來,台灣學生浪費太多時間在學中國的文史地,死背那麼多沒什麼意義與用途的東西,教育應該逐漸改過來,讓我們學生重新找到學習的樂趣。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17/08/28/classical-chinese-in-our-textbook-is-not-valuable-to-our-life/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鄧鴻源
鄧鴻源
師大物理系學士、台大物理所碩/博士,曾任教於中學與大學。關心國家與社會問題。解嚴後在各媒體發表投書,內容涵蓋教育、科學、政治、經濟、外交、國防與內政等各層面,先後以筆名陳振、展昭與郭靖發表。立場為捍衛台灣尊嚴、主權、自由、民主與人權,希望台灣能成為東方的瑞士或以色列。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