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外國媒體常以「Taiwan decides」作為專題報導的標題。「Taiwan decides」就是2300萬人決定國家領導人及執政團隊。本來只是四年一度對執政黨的民意總檢驗(Go to the polls),卻屢屢被炒作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一種激化對立的選舉語言,有唱和對岸介入,恫嚇台灣人不得選民進黨,「台獨意味戰爭」之嫌。
台灣民主列車早已離站,戰爭恫嚇猶如狗吠火車。維持台灣事實獨立而非法理獨立國家的正常發展,不只是絕大多數台灣人的民意,也是美國及其西方盟邦的政策。台灣任何大黨都不可能背離主流民意與列強政策,所謂「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也是一種恫嚇、抹黑,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最近在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寫文章說,他對中共武統沒有幻想,和平要靠實力,備戰才能避戰,其兩岸政策基本上與民進黨沒有什麼不同。
2024年看來不是中共介入台灣大選的好時機。經濟衰退,房地產泡沫化,失業率攀升,外資撤走,中國共產黨正面臨「革命情勢」的退潮,她的在台盟友得小心一些。美國及西方的軍事及經濟打壓空前強大,共產黨自身難保,還管得了台灣嗎?
今年11月的舊金山APEC高峰會,習近平是放軟身段,跑去向拜登求和的。拜登在美中「場外會談」(sideline meeting)中警告習近平,不要介入台灣大選。好像是,台灣大選這一局我是管定了,你不要來攪局。你若攪局,我會有反應。拜習會談後,雙方沒有聯合公報或聯合記者會。
習近平隨後在與300名美國企業界高層的餐會上自言自語,「我們是敵?是友?」他再度表明了求和的訴求:「中國準備做美國的夥伴及朋友」。
幾天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打臉說「中國不是美國的朋友,是美國最大威脅,而且威脅愈來愈大」。她告訴輝達的黃仁勳說,你要是降低規格繼續出口AI晶片到中國,我第2天就會把禁運規格再往下切割。後來她的發言稍有緩和,又說,輝達仍可繼續出口中國,只要不是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晶片就行。
透過在台協力者招待村里長赴大陸旅遊這條路,大概是走不通了,台灣檢調正大動作傳訊那些接受招待者。
尤其是,中共正在進行毛澤東以來最大規模的整肅運動,許多檯面上叱咤風雲的黨軍政及企業高幹莫名其妙失蹤,台灣人猛然驚覺,對岸畢竟還是一個與台灣格格不入的史達林主義極權社會。有識者對於大陸旅遊無不提高了警戒。美國國務院對中國旅遊則已提高到「應再考慮去否」的次高警戒。
我外派莫斯科時,每天上班開車從南邊越過莫斯科河,右邊是克里姆林,左邊是早期共黨高幹住宅區,我下班回家有時會停在住宅區臨馬路的超市買一些食材。聽說在史達林大整肅時期,住宅區左鄰右舍有一半的人被抓去槍斃,住宅區本來是寬闊優雅,小孩遊戲其間。後來陷入一片死寂,陰陰森森,無人敢接近。中國人對史達林主義並不陌生,毛澤東的「不斷革命論」造成幾千萬人死亡,劉少奇、林彪、彭德懷等,被鬥爭慘死的黨政軍高幹不勝枚舉。
此時此刻,任何候選人談統一絕對會把選民嚇跑。難怪最近國民黨電視文宣,猛打「民主要制衡,政黨要輪替」,還配上浪漫的、進退自如的探戈音樂。「92共識」不談了,開始談「親美」、「和中」。柯文哲也不談「兩岸一家親」了。他說,他會遵循蔡英文的軍事外交路線。
「重啟服貿」、「開放陸人來台就學就業」也會是票房毒藥。國民黨早先列為政見,最近比較小心,已經不再提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傅利曼說,你不可能一方面開放移民入境,一方面又要維持你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國大陸失業年輕人估計4,000萬人,上海基本工資不到台灣一半,服貿曾引爆太陽花學運,一次還不夠嗎?
選戰方酣,任何事可能是政治。以北一女老師批評108課綱這事來說,小小的一個會議發言,為何能兩三天內傳遍一百多萬人次? 我自己就在LINE看到三次,是有心人士在炒作「去中國化」議題吧?有無對岸介選?很難說。
現代人看中國兩千多年帝國史,就是專制、奴役與苦難,同時期歐洲也差不多,但中國沒有歐洲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印刷術引爆的知識革命、民主革命以及產業革命,中國是兩千年的恆久黑暗,到21世紀的現在還是專制政治。孫文的革命沒有替中國帶來自由人權,反而帶來長達一百多年的法西斯及共產黨獨裁,吃香喝辣至死方休的統治階級,由皇親國戚換成革命家及其後代。
優秀的中學老師會教學生這些,啟發他們的思想。鬼混的中學老師只會拿一本古文書反覆誦讀一年又過一年。滿口禮義廉恥,個人行為卻是我行我素。禮義廉恥是要靠個人身體力行的,不是靠背誦及考試來發揚的。國家沒有價值觀,價值觀在個人。優秀老師是underpaid,鬼混老師是overpaid,應該早早退休吧。
選舉日總是熱熱鬧鬧的來,平平淡淡的去,「Taiwan decides」是國際媒體在看熱鬧,因為台灣太重要了。如果各組候選人對外政策大同小異,符合主流民意與列強政策,就不必歇斯底里大呼你的國家要滅亡了。選舉是一場嘉年華,真正會改變台海現狀的是,危機的爆發或預期爆發,而不是四年一度的總統及立委選舉。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