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台灣藝術【專欄】蕭泰然的美夢尚未成...

【專欄】蕭泰然的美夢尚未成真:「讓《台灣翠青》在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使世界聽到台灣的聲音。」

Date:

 

蕭泰然這位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於1938年1月1日出生於台灣高雄,而於2015年2月24日去逝於洛杉磯,享年77歲又55天,今天剛好是這位和平主義虔誠基督徒逝世十週年紀念日,卻也是俄羅斯強人普丁入侵烏克蘭的三週年紀念日。蕭泰然透過他的旋律絕美充滿「台灣味」的無數作品,帶來了人間的和平以及無數友人美好的回憶,並且在國際樂壇為台灣爭光。我們永遠記得2000年4月5日,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廳,由俄裔旅美指揮家卓丹尼亞(Jordania)指揮「俄羅斯聯邦交響樂團」以及一流歌手組成的合唱團,共同精釆演出蕭泰然二首𠎀作:《C小調鋼琴協奏曲》和《1947序曲》,這是台灣本土音樂家作品,首次在俄羅斯一流的音樂廳演出,蕭泰然本人和33位他的知音親自出席這項盛會,受到俄國聴衆熱烈歡迎。同時也廣獲俄羅斯音樂界與媒體界的高度重視。當曾獲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的鋼琴家謝盧迪亞科夫(Anatoly Sheludiakov)熱情而精彩地彈完蕭泰然《鋼琴協奏曲》之後,跟我們一起欣賞的俄國導遊都說:「你們蕭泰然的作品,有點像我們拉赫曼尼諾夫的味道。」而當演出《1947序曲》俄羅斯合唱團以「台語」唱出〈台灣翠青〉時,他們的台語,非常標準令人驚豔,一旦奏畢,全體聽衆起立鼓掌。大家都為蕭老師的作品,在浪漫派大本營的莫斯科,大放異彩。大家與有榮焉,我們很多團員與俄羅斯導遊都深受感動而掉淚。雖然蕭泰然的作品在俄國莫斯科創造了文化奇蹟,在國內卻沒有媒體報導,而無聲無息地讓它過去,為了留下珍貴的歷史記錄,我在當時報紙副刊,寫了一篇報導:「蕭泰然遠征莫斯科,俄國聽眾深受感動。」

在南加州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

我與蕭泰然在南加州20年間,為了共同推動台灣音樂國際化,彼此建立了類似馬勒與指揮家華爾特這種永恆的藝術友誼,1978年我從紐約移居南加州,蕭泰然也在同一年從亞特蘭大移居南加州,我們兩人都不是為了淘金赴南加州,事實證明我們是為了「開創台灣文化的綠洲」而來,在南加州這段歲月,可以說是我們倆人貢獻台灣文化的黃金時代,我最感謝他的是,他讓我認識「台灣音樂傳統之美」,蕭泰然和許丕龍催生的「感恩節三千人音樂會」,有系統的介紹江文也、陳泗治、郭芝苑、馬水龍、徐頌仁。蕭泰然、李奎然等台灣作曲家的作品,使我生平第一次聴到台灣的聲音,我在紐約十年(1968-78)雖然欣賞了將近五百場國際級音樂會,卻從未聽過台灣作曲家的作品,那時我跟華裔現代作曲家周文中過從甚密,但是也只欣賞他的二場音樂會而已。

在南加州廿年之間,為了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我和蕭泰然以及不少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共同在南加州舉行十場内容豊富令人難忘的《台灣文化之夜》,以及十場國際水準的「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並且在1989年我們一起帶領「北美洲台灣文化音樂訪問團」巡迴全美十二場,把蕭泰然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之美,傳播到全美各地,並讓海外台灣人認識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重要。

19890602北美台灣人音樂文化團於亞特蘭大演出

催生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的心路歷程

我一生最大的榮幸便是在「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會長任內(1988-1990),催生了蕭泰然不朽的三首協奏曲,我可能是蕭老師朋友中,第一個發現蕭老師有潛力寫出重量級的協奏曲的人,1983年因為林昭亮、胡乃元都是我的好朋友,因此欣賞完「三千人感恩節音樂會」,我曾鼓勵蕭老師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那時他謙虛的說:「我只會寫3-5分鐘長,類似克萊斯勒式的小品,還沒有能力寫類似孟德爾頌那種大型的恊奏曲。」蕭泰然他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1986年48歲時再到洛杉磯加州州立大學進修作曲碩士,幸運地他碰到二位傑出的老師,一位是國際知名的韓裔作曲家金教授(Dr.B.K.Kim),教他現代作曲學,這位金教授是1988年韓國奥運主题曲的創作者;另一位是匈牙利裔美籍鋼琴教授彌敦史坦博士(Dr.Milton Stern),他指導他鋼琴演奏藝術,史坦雖然是蕭泰然的老師,但畢業後反而變成蕭泰然的樂迷,他分別在1995年11月13日與美國名指揮亨利。梅哲及台北愛樂交響樂團合作下,舉行他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的台灣首演,結束時全場轟動起立鼓掌,台灣聽眾已經好久沒有機會欣賞自己國人的《鋼琴協奏曲》,因此蕭泰然、史坦、亨利.梅哲三人一起互相熱情擁抱的鏡頭,成為台灣音樂史上永難忘懷的一幕。接著1996年4月28日,史坦又與名指揮Ron Robertson 及Redlands Symphony合作舉行美國首演這首《鋼琴協奏曲》,地點就在蕭泰然毋校的音樂廳,演出也獲得盛大的成功。

經過加州州立大學二年的磨練,蕭泰然拓展他的視野,對現代音樂及音樂理念,有更深更廣的接觸,才決心以「台灣民謠」的素材的精神,灌溉以西洋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樂派的作曲技巧,致力發展现代台灣音樂的花朵,他在融合西洋傳統學院派的樂風於台灣本土民謠的天地裡,汲汲不倦地孤飛十年,終於使他由一名鄉土的民族音樂家,蛻變成為國際級的音樂家,以及東方浪漫派音樂的代表性人物。

因此,我在1988年在華府甘迺迪中心,欣賞完林昭亮演出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遜(Carl Nielsen,1865-1937)的小提琴協奏曲之後,由此我得到靈感,我決心促成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的誔生,於是我回來洛杉磯後,馬上去找他並給他一個Commission,拜託他為台灣人,也為林昭亮寫出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這次他不再推辭,勇敢的接受我的挑戰,從1988年8月底到12月9日,他以毎天18小時不眠不休,全神灌注的創作,可以說是用全生命力去創作這首曲子,事後他告訴我說:他寫此曲之前,是他一生心情最惡劣的時候,因父親病逝不久,母親也得了重病,他說:「他是用給台灣人寫遺囑的心情,一氣呵成地完成此曲。」但是此曲完成後,他獲得了精神的《復活》,並對創作大型的作品充滿信心。

林昭亮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轟動南加州樂壇

1990年7月,蕭泰然透過我的介紹,在洛杉磯世紀大飯店(Century Plaza Hotel)舉行的「台灣文化之夜」中,遇到林昭亮時,順手把此曲的樂譜送給他。想不到第二天林昭亮就興奮地對蕭老師說:「非常恭喜,我沒想到東方人竟能寫出這麼美的《小提琴協奏曲》!」而且答應為此曲做世界首演。

1991年夏天,在聖地牙哥范清亮夫婦家,邀請郭雋音&郭雋律姊妺,為「La Jolla Chamber Music Festival」的所有知名音樂家演出此曲時,日裔指揮大山平一郎認為這部作品,有非常獨特的東方味道,而且充滿了生命力,於是主動找上蕭泰然,並安排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與林昭亮合作世界首演,由他做客席指揮。

1992年11月13日蕭泰然康力與指揮大山平一郎合影。圖/林衡哲提供

1992年11月13-15日,林昭亮世界首演蕭泰然的《小提琴協奏曲》,可以說是台美音樂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這是林昭亮首次演出東方作曲家的《小提琴協奏曲》也是美國著名的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首次在美國演出台灣作曲家的大型作品,同時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台灣人的基金會贊助美國交響樂團的演出。

這三場世界首演,場場客滿,约有六千位聽眾參加,來自北美洲各地的台灣同鄉約有七百位參加,每塲均獲起立鼓掌,很多台灣聽衆都一面欣賞一面流下美感的淚水,美國聽眾也深受感動。世界首演結束時,全場聽眾給林昭亮、大山平一郎及所有演出者最熱烈的掌聲,顯然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所有聽眾的心靈,林昭亮也流露出滿意的微笑,他已經戰勝了此次歷史性的挑戰,當他邀請蕭泰然上台與他同享榮耀時,全場聽眾同時起立給蕭泰然、林昭亮、大山平一郎熱情鼓掌達五分鐘之久,這場音樂會,使每一個來自台灣的聽眾,從內心的深處感到做為台灣人的驕傲,同時也是台灣文化國際化的先聲,而我那讓美國人知道台灣已經有第一流藝術家與第一流藝術作品的夢想,已經在這場音樂會實現了。

總之,蕭泰然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廿世紀東方浪漫派代表作,也是他本人作曲的新里程碑,使他由台灣鄉土的民族音樂家蛻變為國際級的音樂家,並證明他有能力創作大型的作品,他已經在台灣音樂史上,留下一首不朽的台灣音樂史詩。後來林昭亮與上海交響樂團(1996)、溫哥華交響樂團(1996)、台灣NSO(2016)共演出九次,蕭泰然之成名於國際樂壇,林昭亮居功厥偉。

1992蕭泰然與林昭亮

《大提琴協奏曲》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過程

1989年我們台灣人聯合基金會和范清亮合作邀請蕭老師,創作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他花一年時間完成此曲,獻給1990年獲得全美教師恊會音樂大賽弦樂組冠軍的范雅志,並且在1995年5月6日,與名指揮Yoav Talmi 和聖地牙哥交響樂團作美國首演,這場音樂會也是座無虛席,演奏完後,當蕭泰然與指揮塔密及20歲的范雅志一起謝幕時,全場聴衆熱情地起立鼓掌掌聲長達三分鐘之久,他們連續出來謝幕三次,這是現代音樂的首演,難得一見的殊榮。

蕭泰然在這場音樂會的節目單說:「我的《小提琴協奏曲》像清純的少女,多數男生都會一見鍾情,大家都很容易喜愛我的《小提琴協奏曲》;而我的《大提琴協奏曲》像成熟的少婦,您必須多聽幾次,才能發現她豊富的內在美。」

1990年夏天,蕭老師知音許丕龍父親許贊育老先生,80歲生日歡宴席上,公開向蕭泰然挑戰說:「我想在有生之年,聽到您的《鋼琴協奏曲》。」1996年4月28日史坦博士作蕭泰然《鋼琴協奏曲》南加州首演時,許贊育先生也在場,蕭老師終於圓了他的夢想,他也充滿愉悅地流露出會心的微笑。就在那場生日歡宴席上,我又扮演了一次文化婦產科醫師的角色,我告訴蕭老師:「今年是我做TUF會長最後一年,俗話說《無三不成禮》,我們TUF再給您一個Commission,請您為您自己及台灣人寫出一首《鋼琴協奏曲》。」這時蕭老師一口答應,同時我也給他介紹一位他的鋼琴知音陳芳玉女士。於是他馬上構思這首《鋼琴恊奏曲》,經過數度修改,並經常與陳芳玉討論後,才在1992年4月定稿,在他的三首恊奏曲中,以此曲心血花的最多。

陳芳玉畢業於茱莉音樂院,是廿世紀鋼琴教學大師Rosina Lhevinne (1880-1976)的高足,他經常在美國社區推廣江文也、蕭泰然及台灣民謠,在蕭老師創作的過程中,她的幫助功不可沒,她在蕭泰然《鋼琴協奏曲》出版時,她在序中表示;「此協奏曲戲劇化的效果,通過豊富的和聲,抒情如詩的旋律,以及高深的技巧,不尋常的裝飾奏和精力充沛的節奏,實在引人入勝,因此,此協奏曲可謂已臻完美。」

蕭泰然《鋼琴協奏曲》世界首演,轟動加拿大溫哥華

1994年4月10日溫哥華交響樂團世界首演蕭泰然《C小調鋼琴協奏曲》時,由16歲的台裔鋼琴家湯崇生擔任鋼琴獨奏,指揮米契爾用2分鐘解說此曲說:「此曲是美國的台灣人聯合基金會,邀請蕭泰然創作的一首雅俗共賞的浪漫派作品,聽蕭泰然的曲子,猶如聽見莫札特、貝多芬的曲子一樣,您馬上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獨特的風格與氣質,雖然有人稱此曲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五首鋼琴協奏曲,但我個人覺得此曲的風格介於拉氏的第二與第三《鋼琴協奏曲》之間。」湯崇生是天才型的鋼琴家,他的技巧純熟、驚艶全場,最後在米契爾強有力的指揮棒下,整個管弦樂團以非凡無比的氣勢,與湯崇生一瀉千里的琴聲,在共同衝向未來光輝燦爛的激昂聲中,結束了這場歷史性的世界首演。我和陳芳玉女士共同催生了這首曲子,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我們共同祝賀蕭老師的成就,也恭喜林宗義恩師和陳慧中主導的台加文化協會,打了一場勝利的文化外交戰,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

蕭泰然的三首協奏曲的歷史評價

蕭泰然的知音陳芳玉,她在總結蕭泰然的三首協奏曲時說:「他的三首協奏曲,真是他一生的偉大成就,在他的音樂中,友情、思鄉與信仰在紛亂衝突的情感中散發出來,他所創造的,乃是深入反應其純真與個人靈感的結晶,他所成就的,如同指向永恆勝利的巨人。」的確,蕭泰然的三首協奏曲和《1947序曲》,這四首世界級的浪漫派大作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地位,猶如美國浪漫派作曲大師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的三首協奏曲和《弦樂慢板》在美國音樂史上的地位。蕭泰然創作三首協奏曲之後,才開始有著名的交響樂團,紛紛演出他的感人作品,他的三首協奏曲的北美洲首演,我都親臨現場,並留下永恆的歷史記錄,為歷史做見證,雖然每一場都很感動,而內心也激盪不已,但是並沒有掉淚,但是1995年6月3日《1947序曲》在北加州世界首演時,我第一次為蕭泰然的作品感動到落淚,因此我個人認為《1947序曲》,可以說是蕭泰然一生最偉大的作品,現在我來描述蕭老師創作此曲的心路歷程,以及他未完成的夢想。

《1947序曲》創作心路歷程,以及蕭泰然未完成之夢

話說1991年鄭兒玉牧師旅行到洛杉磯時,不幸皮包掉了,使他不得不在洛杉磯多待了一週,其中有一天晚上,《太平洋時報》創辦人吳西面夫婦招待鄭兒玉、蕭泰然、許丕龍、陳黃義敏牧師在一家日本餐廳吃飯,席間蕭教授回憶他1984年去看洛衫磯奧運會時,感慨地說:「何時何日咱台灣選手,來此大會得金牌時,大會就會唱咱們的國歌,又升咱們的國旗呢?」當時大家都靜默無語,那時吳西面先生建議,由鄭兒玉牧師作詞、蕭泰然作曲,並鼓勵他們積極投入。

翌年鄭兒玉牧師初稿,在完成《台灣翠青》這首詩時,他曾參考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七個國家的國歌,經過12次修改,才在1993年10月定稿。此詩曾獲得1998年國際詩作比賽,在全球千首詩中,被選為「評審出版人獎」(Editor’s Choice Award),評語為:「此詩有世界觀」。

蕭泰然收到《台灣翠青》後,頗為感動;加上當時林宗義醫師(父親林茂生是228事件犧牲者,當時他是台大文學院院長、台灣民報社長。)鼓勵蕭泰然說:「1995是甲午戰後一百年,如能寫出有関台灣歷史的作品,應該很有意義。」同時介紹詩人李敏勇為228創作的一首詩《愛與希望》,於是蕭泰然以歷史使命感的心情,開始創作《1947序曲》,這點與芬蘭西貝流士創作《芬蘭頌》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他才寫了兩頁,就因為大動脈血管瘤破裂住進醫院開刀,生命垂危時,他在開刀之前祈求上帝說:「上帝啊!拜託祢,我這條《1947序曲》才剛剛寫了兩頁而已,袮不要現在就召我去天國,祢讓我好好寫到完;袮如果不能等,一定要現在把我召回去,不然祢替我寫。」上帚果然聽到蕭老師的祈禱,經過日裔外科聖手橫山大夫10小時的開刀成功後,終於讓蕭老師走過死䕃的山谷,復活了他的生命,大病初癒後,繼續忍痛創作此曲,終於在1994年7月完成,他一生最偉大,也最具歷史意義的作品《1947序曲》。

黃美星催生《1947序曲》世界首演

在北加州女高音黃美星的努力催生下,這首20分鐘的傑作,在1995年6月3日晚上,在奧克蘭市古色古香的《喀爾文賽門斯劇院》,由享譽國際的奧克蘭青少年管弦樂團,及舊金山湾區台灣同鄉《百人合唱團)做歷史性的世界首演,由魏斯、甘尼指揮,女高音黃美星擔任獲唱。

蕭泰然這部紀念228事件,並以音樂傾訴台灣四百年苦難歷史的《1947序曲》,一開始就管弦齊鳴、風起雲湧、令人震撼,並讓人聯想起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開場白;接著蕭泰然用如詩如畫的音樂,道出了台灣人四百年來不斷受荷蘭、西班牙、滿清、日本等外來政權的壓迫與蹂躏的悲慘歷史,他用嘉義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及《悲歌》來象徵這段苦難的歷史,他把台灣民謠精緻化、國際化,但是仍然保持了濃厚的台灣味。

女高音黃美星用充滿感情的聲音,唱出詩人李敏勇的《愛與希望》,KMT製造的228歷史悲劇,台灣人用《愛與希望》去撫平歷史的悲劇,這時有些美國聽衆,雖然不知台灣史,但聽到如此優美的旋律,也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淚,而瞭解228事件的台灣鄉親,則流下《美感》與《歷史》的雙重淚水。

接著舊金融灣區百人大合唱團,雖只靜靜地等待十分鐘,心理上卻彷佛等待了四百年之久,終於輪到他們發出美麗的怒吼,他們優美而雄壯的歌聲,在管弦樂團有力的伴奏下,幾乎達到了貝多芬《歡樂頌》的崇高境界,被異族壓迫四百年的台灣人,終於有力地發出當家作主的聲音,蕭泰然以他的音樂,重覆地強調雖然我們不能忘記228,但是我們台灣人必須走出228的陰影,以共同的希望拓展台灣光明的未來,並期待以愛與寬容,以團結與創新來重建我們家鄉的未來。最後合唱團唱出鄭兒玉牧師作詞的《台灣翠青》,那時彷佛祖國台灣壯麗的山河,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一幅美麗的台灣國旗正從同鄉的心𩆜中冉冉地上升:一個鳥語花香、自由民主、族群融洽的台灣理想國,終於在蕭泰然的音詩中出現,這時達到了全曲演奏的最高潮,象徵我們台灣人終於出頭天了。最後在指揮甘尼先生強有力的指揮棒下,整個管弦樂團、百人合唱團、女高音、鋼琴共同奮力邁進,衝向光明的未來,才結束這首20分鐘《1947序曲》的世界首演,全場聽眾立刻起立鼓掌五分鐘之久,蕭泰然與指揮甘尼、女高音黃美星連續出來謝幕三次:才結束這場令人終身難忘的世界首演。我個人也被蕭泰然對祖國台灣之愛所感動,而掉下了眼淚,音樂會後台灣人第一位畢業於茱莉亞音樂院鋼琴家陳美滿,她說:「蕭泰然不僅為台灣人民譜出了一篇血淚史,同時這部作品的表現方式是不分地域與種族大家都能接受的、沒有時間性的世界級的傑出作品。」

1993年蕭泰然於台灣文化之夜。圖/擷自林衡哲著《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 一書

《1947序曲》可以媲美《芬蘭頌》和《1812序曲》

平常蕭老師是謙虛的基督徒,而且我經常有機會見到他,老實說我從未把他當作偉人看待,但是今天聽到《1947序曲》世界首演之後,我突然覺得蕭老師這首作品,可以與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西貝流士《芬蘭頌》相媲美,我才意識到蕭老師已經完成了一首為四百年受壓迫的台灣人發聲的世界名曲,我頓時覺得能夠與他成為親密的文化戰友,與有榮焉,同時他這首曲子把台灣未來美好的願景,都寫在他的作品中,使我感動落淚,雖然他的三首協奏曲的世界首演,也非常精彩,內心的感觸也非常深刻,但都沒有感動到落淚。

蕭泰然以充滿歷史使命感的心情,創作了這首台灣音樂史詩,這點是他與西貝流士創作他的《芬蘭頌》的心情是同條共貫的,同時也是他大難不死之後,最具歷史意義的不朽之作,他寫出這部作品的最大意義,便是對全世界宣告,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不僅有政治奇蹟、經濟奇蹟,而且在音樂、文學、藝術 方面,也傲人的奇蹟,我個人也預言蕭泰然這首描寫台灣四百年歷史以及紀念228事件的作品,將會像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一樣地成為百聴不厭的世界名曲。

蕭泰然未完成之夢:「希望他與鄭兒玉合作的《台灣翠青》能在奧運會上演出。」

蕭老師曾經對我提起:「我在日本武藏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藤本秀夫並非泛泛之輩,他的交響曲曾經入選1964日本奧運會的主題曲;跟我日後在南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念研究所時。遇到的韓裔教授B.K.Kim一樣,1988年韓國奧運的主題曲是他寫的,這真是巧合呀!說不定那一天,台灣參加奧運會得金牌時,我的作品,也有機會在奧運會演出。」這是蕭老師生前未完成的夢想,2028年洛杉磯奧運即將來臨,我們絕大多數洛杉磯台美人都希望台灣能夠以「Team Taiwan」的名義參加奧運會,而不是「Team Chinese Taipei 」,希望2028年台灣的奧運健將,在洛杉磯的奥運會上能夠屢得金牌,而蕭泰然與鄭兒玉牧合作的《台灣翠青》這首世界名曲,有機會在奧運會上響起,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那時在天上的蕭老師,一定會特別的開心,因為台灣人已經出頭天了!

(寫於蕭泰然逝世十週年紀念日2025/2/24)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林衡哲
林衡哲
醫師,旅美行醫與從事文化扎根工作30年。美國小兒科學院院士,早年曾編譯有《羅素傳》、《羅素回憶集》、《二十世紀代表性人物》 等書,是海外台灣人中最努力在推動台灣文化運動者之一。1997年後返台,近年來積極投入音樂欣賞領域,是蕭泰然以及馬勒的音樂的推廣者。2006年與曹永坤先生共同創立《台灣馬勒愛樂協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