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欠缺農業願景的總統...

【專欄】欠缺農業願景的總統參選人

Date:

「農為國本」,農業產值雖然只佔國內GDP1.5%,但因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較能感同身受,例如缺蛋掀起海嘯般民怨,蔡政府近八年施政不得民心,也是此次六成民眾期待政黨輪替的主要原因之一。

距總統大選只剩30天,三位總統候人均已提出他們未來執政後,對於農業的重要施政方向,供外界檢視。

當前台灣農業施政存在五⼤隱患:1.大補貼讓農民逐漸養成依賴心理,失去積極性和應變力。2.試驗研究機構逐漸失去研發創新的熱情和能力(科研是決定未來農業競爭力的關鍵)。3.蔡政府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常「講一畚箕做不到一湯匙」,平常事事干預(如台農發、台農投人事任命),遇事則拿「尊重市場機制」卸責4.總統習於信口開河,官員們為保官位,有樣學樣,猛吹政績還硬拗,卻經不起檢驗,加以政治凌駕專業,讓農民經歷一次又一場的災難。5.台灣農產品行銷需要依賴外銷,而蔡政府「抗中倚美」的意識形態,讓台灣難以加入區域經濟組織(CPTTP,RCEP)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無法爭取到關稅優惠和原產地優勢,兩岸ECFA又岌岌可危,讓台灣農產品外銷路越來越難行。

三位總統候選人的農業政見,對此均未提出解方,反而頗多雷同之處,如福利居多,頻畫大餅,老生常談,只想討好農民,沒有願景和路徑,無法帶領台灣農民走出荊棘,進而邁向康莊大道,令人失望!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為了要讓農業不再是弱勢產業,農民不再處處仰賴政府庇護,農村能充滿生機,除了要掃除現有農業施政的弊病(如大撒幣、大內宣、政治凌駕專業…)外,未來的農業施政必須優先跨越「科技」,「人才」及「市場」三大坎。具體作法建議如下:

在科技方面:應有系統推動AI農業(Aggregate Intelligence整合型智能農業)。隨著人口老化、基層勞動力短缺、規模不經濟、年輕人不願務農以及極端氣候加劇、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污染等多重衝擊,傳統農業已經難以因應,遑論永續經營。未來即便政府持續給予大量的補助和福利,仍然難以應對未,來農業激烈的國際競爭,想要維持台灣的食物安全,提高農民務農意願,傳統農業需徹底脫胎換骨。為此,台灣必須積極透過卓越的科技打造兼具創新及氣候韌性的AI農業,該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係整合基因編輯、ChatGPT、元宇宙、感測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物聯網、區塊鏈、5G、大數據、雲端運算、智能物流倉儲等高端科技,形成完備的智能型產銷系統;相較於傳統農業,AI農業具有:將靠天吃飯轉為靠人吃飯,將靠運氣轉為靠實力,將靠體力轉為靠腦力,將靠經驗轉為靠數位,農夫轉為農事精控師,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等多項特色。

在人才方面:為培育實施AI農業所需要具先進農業技術的人才,需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調整大專院校農業相關科系授課內容,有計畫培養具備農學、農業生技學、資訊學、農業工程學、農業經濟管理等複合型農業人才,並深化實務和理論結合,讓大專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都具有即戰力;並透過資金、技術、用地等多元協助,幫助年輕人順利投入AI農業,打破外界對傳統農業的刻板印象,全面提升台灣農業經營效能和形象;同時整合企業、國家科研機構及高校院所科研團隊,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優勢互補加速農業技術研發,以維持AI農業技術領先。

在市場行銷方面:為鞏固國內市場,穩定大陸市場並有效分散外銷市場,提高農民收益,可以運用智慧種植決策管理系統,幫助農民做好種植前的評估和決策,再透過AI農業掌控產量及最佳出貨時機,提高收益,避開經常性產銷失衡的陳疴;同時因地制宜,按照外銷目標市場需求,設置生產專區,避免先生產再找市場的舊習,並針對不同外銷市場,採取「分區」、「專業」生產方式,來應對不同的消費需求,有效提高外銷實績;尤其應積極輔導出口農漁產品與國際認證接軌,才能提高消費者的接受度和國產品競爭力。鑑於中國大陸為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台灣具有地理、人文,語文等優勢,兩岸應以溝通替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競爭,讓農產品輸陸重回正軌。
這些年政府透過大撒幣,來討好和安撫農民,然而「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這樣的作為反而讓台灣農業失去了創造力和競爭力。唯有徹底跳脫僵固的保守思維,走出舒適圈,勇敢逐夢,台灣農業才有未來。只是看到三位總統參選人和其農業團隊,竟然提出這般水準的農業政見,讓人對台灣農業的未來感到悲觀,期盼在最終總統和副總統電視公開辯論時,有人能補考過關!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李武忠
李武忠
學經歷:台大碩士 博士 美國奧本大學進修 76年全國高考優等現職: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國際農企業高級顧問曾任職: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景文科技大學 兼任副教授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