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端出「兩個承諾、八項主張」文化政見,盼打造「文化永續、世界台灣」願景,包括每年度寬列文化預算並持續提高,推動跨域文化治理,強化藝文工作者權益等,「經濟使國家強大,文化使國家偉大」。賴清德表示為了台灣更好的未來,他想大膽站在偉大的民主運動前輩蔣渭水的肩上,再為台灣加開繼續前進的一帖處方,以文化深化台灣「五大方向」,分別是深化對台灣的認同、深化對國家的團結、深化對自由、民主、人權的信仰、深化印太和平守護者的角色、深化台灣邁向世界、迎向未來。
相較於侯友宜、柯文哲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文化政策與說法,賴清德端出文化政策是最具備對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關懷與建構,也凸顯本土政權民進黨長期以來對台灣自我的認同與努力。民進黨執政已有16年,應屬於幼年時期,對於累積台灣文化政策的政治操作,常常受制於中華民國體制;受制於黨國意識形態的牽制;受制於盤踞台灣的「大中國文化」意識形態而裹足不前。日前108課綱被批為「無恥課綱」足以窺視出這一困境。
這些不利的政治、社會環境導致「台灣主體文化」,只能前進三步退兩步的方式匍匐前進。然賴清德在其文化政策主張中,第一項「奠立文化根基」確實是一高瞻遠矚的思維。台灣沒有文化這是事實,四百年淺薄的台灣歷史深受帝國殖民主義者的統治,斷代非常明顯而且彼此沒有互相繼承的關係,尤其近代黨國植入大中國主義文化,無論是廟宇建築、布袋戲、歌仔戲等等台灣現存的文化符碼無一不是來自中國。意欲奠立台灣文化根基「去中國化」是必然的沉澱過程,但這一展現台灣文化視野主張動輒得咎,具有操守的部會首長深受其辱而龜縮!
例如,以最有台灣文化歷史創見的歷史學者杜正勝教授為例,2004年陳水扁當選連任總統,杜正勝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然在任期間由於對歷史、文化的主體性見解,引起立法院國民黨立委質詢、痛宰、飆罵,時任行政院長謝長廷以「省麻煩」而遭撤下,之後民進黨在文化的建設與論述上中斷、禁聲而一事無成。
其次,賴清德進而提出「兩個承諾」,其一是政府每年度必將寬列文化預算,且預算逐年提高。事實上,歷年政府文化預算相當緊縮,以2021年預算為例,中央的文化年度預算加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約310億元的規模,比2020年還減少80餘億元,顯示出文化並未受到應有之重視;中央文化總支出過低,文化部當然就吝於補助地方政府推展文化活動。
這種僧多粥少的情況導致文化資源分配不均,也凸顯在文化藝術圈生態上,受到過去黨國時期文化資源的壟斷,公家機關展演經費補助,有人脈的大咖藝術工作者或團隊占盡國家資源;沒有人脈的則辛苦度日。但也導致文化藝術創作的面向、主題思考無不以討好、揣摩大中國主義者的好惡為標的,失去了藝術創作自我主體意識,更缺乏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換言之,從資源的掌握,到評審機制操控,再賜予依附黨國政治體系的附庸者,構成一條綿密的網絡裙帶關係,在認知上也就形成依附國民黨的大家有飯吃。民進黨要徹底打破這種不公不義的體制,讓文化權力與資源可以重新公平地分配,確實值得反省、借鑑。
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文化政策,勾勒出台灣自我文化願景與懷想,賴進而表示「文化是國家靈魂」,他在台南市長任內推動的城市建設第一就是文化首都,此外,在行政院長任內進行施政報告時,國家第一個方向就是文化台灣,所以期望站在蔣渭水醫師肩膀上,為台灣繼續前進提出以「文化」深化台灣五大方向,盼能和所有藝文界人士站在一起深耕台灣。
台灣文化主體意識不是統獨問題,而是從台灣視角看世界、認識國際現實,務實尋找出路,如此一來國家才有生命力與希望。
綜觀清德的「文化政策」迥異於柯文哲、侯友宜的論述;侯友宜站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承上可謂不遺餘力,不僅企圖覆蓋台灣文化的發展,更使台灣文化被中國所同化而淪為「一中」附庸;柯文哲文化政策的空泛,顯示對於台灣在地關懷的闕如。
因此依本文分析批評的宗旨、根據,需具備:1.對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認同程度;2.對文化藝術的認知與涵養;3.參選人在過去施政的執行、實踐能力與否,三個面向比對賴清德顯然優於另兩位總統參選人,是屬於「較好A級」的文化政策。賴清德副總統如能成為下一任台灣總統,希望可以突破目前台灣文化的困境。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