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東【專欄】以伊衝突升溫:核戰...

【專欄】以伊衝突升溫:核戰陰影下的中東危機何時休?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6月,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震驚全球,引發伊朗報復性飛彈攻擊,雙方衝突迅速升級。中東局勢動盪,核戰風險成為國際焦點。這場以伊對抗不僅牽涉兩國,更可能將美國及盟友捲入,影響全球安全與經濟。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強調阻止伊朗核武化的決心,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誓言「嚴厲回應」,戰事何時能平息?核戰可能性有多高?本文剖析衝突背景、當前局勢及未來走向。

以伊衝突的歷史根源與近期升級

伊朗軍事基地進入備戰,圖/X畫面

以色列與伊朗的對抗並非一日之寒。伊朗長期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哈瑪斯等反以色列武裝團體,視以色列為「存在威脅」。以色列則將伊朗核計畫視為首要安全挑戰,多次揚言採取軍事行動。過去一年,以色列在敘利亞、黎巴嫩等地針對伊朗勢力展開攻擊,試圖切斷其武器供應線。2024年10月,以色列摧毀伊朗飛彈生產設施及防空系統,重創伊朗軍事能力。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代號「獅吼」(Rising Lion)的空襲,摧毀伊朗納坦茲(Natanz)地上核濃縮設施,造成化學與輻射污染,並殺死包括革命衛隊高級將領巴蓋里(Mohammad Bagheri)在內的多名軍事及核計畫要員。伊朗隨即於6月14日向以色列特拉維夫發射約百枚飛彈,造成至少一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此輪衝突為數十年來最激烈,遠超去年以色列轟炸伊朗駐大馬士革大使館後的報復行動。

衝突升級背後,伊朗核計畫進展是關鍵。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數據顯示,伊朗已將鈾濃縮至60%,距武器級鈾(90%)僅一步之遙,專家估計其距製造核彈不到一年。以色列認為,外交談判不足以阻止伊朗核武化,軍事打擊成為其首選。

核戰風險:現實威脅或誇大恐懼?

以色列空軍發言人指出,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展開攻擊。

以色列空襲雖重創伊朗核設施,但未完全摧毀其核能力。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格羅西(Rafael Grossi)表示,納坦茲地下設施未受直接攻擊,但電力系統損壞可能影響離心機運作。福爾多(Fordo)與伊斯法罕(Isfahan)核設施也遭波及,損害程度尚未明朗。格羅西強調,當前輻射外洩「可控」,未對環境或公眾構成立即威脅。然而,俄羅斯駐聯合國代表警告,核設施攻擊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影響中東乃至全球。

核戰風險取決於雙方後續行動。若以色列持續攻擊伊朗核設施,可能引發更大規模報復,增加誤判與升級機率。伊朗雖軍事能力受損,但其飛彈庫存與代理人網路(如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仍具威脅。專家指出,伊朗若選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將重創全球能源供應,推高油價,間接影響全球經濟穩定。

然而,核戰爆發的可能性目前仍低。伊朗尚未擁有核彈,且其核設施分散且部分深埋地下,難以被一次摧毀。以色列的核能力雖未公開,但普遍認為其擁有核武,具備二次打擊能力,可能遏制伊朗採取極端行動。

美國的角色與外交困境

美國在以伊衝突中扮演關鍵角色。川普(Donald Trump)試圖通過外交談判遏制伊朗核計畫,但進展有限。2025年3月,川普致函哈梅內伊,設定60天談判期限,要求伊朗放棄鈾濃縮,否則將面臨軍事後果。然而,伊朗堅持濃縮權利,導致談判陷入僵局。6月13日的以色列空襲打斷原定於阿曼舉行的談判,伊朗宣稱短期內不會重返談判桌。

美國雖公開否認參與以色列行動,但有證據顯示其協助攔截伊朗飛彈。美國在東地中海部署「卡爾文森號」航母及THAAD反飛彈系統,顯示對以色列的間接支持。然而,川普面臨國內壓力,其支持者中孤立主義者反對捲入中東戰爭,而親以色列派則敦促強硬對抗伊朗。專家估計,若伊朗攻擊美國在中東基地,川普可能被迫採取軍事回應,進一步推高衝突風險。

國際社會對此反應不一。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呼籲雙方克制,強調外交解決方案的重要性。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則譴責以色列行動違反國際法,並提出調解建議。中國大陸外交部尚未明確表態,但其在中東的能源利益可能促使其推動緩和局勢。

衝突對全球的影響與未來展望

以伊衝突對全球經濟與安全構成顯著影響。伊朗若報復性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全球40%的海運石油將受阻,油價可能飆升,推高通膨壓力。伊朗經濟已因制裁與軍事打擊陷入困境,衝突加劇可能引發內部不穩,進一步削弱其應對能力。

以色列國內也面臨挑戰。伊朗飛彈襲擊特拉維夫造成平民傷亡,民眾在防空洞中度過不安夜晚,社會壓力上升。納坦雅胡試圖通過強硬姿態鞏固國內支持,但若衝突長期化,可能引發經濟與政治動盪。

未來局勢取決於雙方是否願意退讓。以色列可能繼續空襲以徹底摧毀伊朗核能力,但這將增加伊朗報復的強度。反之,若伊朗選擇克制並重返談判桌,衝突或許能降溫。然而,伊朗國內政治壓力要求「強硬回應」,而以色列內部鷹派勢力同樣反對妥協,短期內停火希望渺茫。

結語

以伊衝突的升級將中東推向危險邊緣,核戰陰影雖未成現實,但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雙方軍事行動的相互刺激、美國的兩難角色,以及國際社會的分歧態度,均使局勢複雜化。遏制核戰風險需各方克制與外交努力,但當前強硬姿態顯示和平前景黯淡。全球應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尋求平衡安全與穩定的路徑,以避免更大規模的災難。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