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專文】民調第三是政黨的夢...

【專文】民調第三是政黨的夢魘─被踢出立法院

Date:

王元廷(台聯政策部執行長)

2024總統大選「三角督」態勢大致確立,然而國民黨政黨支持度自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總統後每況愈下,多份民調接連被民眾黨超車,落居第三名。此外,據6月18日TVBS民調,柯文哲民調不僅超過侯友宜,甚至追過賴清德,以33%支持度首度攀上第一,賴清德30%居次,侯友宜以23%墊底。如果國民黨政黨支持度與侯的民調繼續吊車尾,柯第一名的態勢持續下去,藍營支持者對國民黨及侯的信任將會崩盤,可能出現的棄保效應,除了不利賴的選情外,更嚴重的是,國民黨不只總統落選,立法委員的席次也可能落到第三名。

台灣在2005年修憲後,立委選制參採日本國會選舉的「並立制」,即所謂「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總席次113席,其中區域立委73席、全國不分區立委34席、原住民6席。此一明顯有利於前兩大黨,不利於第三名以後小黨的選制,經過近二十年(立法院第七屆至第十屆)施行的結果,2005年修憲前,曾經為國會第三大黨的台灣團結聯盟(曾有13席)、親民黨(曾有46席)、新黨(曾有21席),如今都已消失於立法院。至於第十屆立法院出現的小黨,時代力量恐怕也熬不過2024年大選;民眾黨則因有望取代國民黨,致2024年大選可望得以繼續存活。這代表政黨與總統候選人支持度如雙雙落到第三名,向立法院說再見,指日可待。不難想見這對國民黨而言有多麼可怕。

政黨席次與得票比例失衡

回顧2005年,由國、民兩黨合力完成保障兩大黨,消滅小黨的修憲,自2008年後歷屆立委選舉,即一再出現「區域與全國不分區席次失衡」、「政黨席次與得票比例失衡」及「票票不等值」等狀況。以2012年第八屆立委選舉為例,國民黨獲得44.5%的政黨票,分得不分區達16席(47.5%);民進黨獲得34.6%的政黨票,分得不分區達13席(38%);相形之下,台聯黨獲得8.9%的政黨票,卻只分得不分區3席(2.65%),其他得票率未達5%的政黨,因憲法增修條文「全國不分區由獲得百分之五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之」規定,連一席都沒有,明顯對小黨不公平。

第八屆立委選舉,總共有11個政黨參與全國不分區之競爭,選舉結果卻只有國民黨、民進黨、台聯及親民黨之政黨得票率達5%以上,而獲得席次分配。有超過半數(7個)的政黨因政黨票未達5%,未獲得任何席次。統計個別得票率未達5%的小黨,總得票數達84萬1千多票,總得票率亦達6.39%,代表相當的民意,卻未獲得公平的對待。憲法規定忽視少數民意,杜絕小黨參政機會,阻塞社會發聲管道,讓國家淪為藍綠兩極對立,實不符合民主政治與政黨政治之精神。

「票票不等值」問題嚴重

單一選區制下的區域立委選舉,由於每一選區只能選出一席立委,選民在「票投小黨浪費」的口號及氛圍下,被迫往國、民兩大黨候選人擇一投票,小黨候選人因棄保效應被犧牲。同樣以第八屆立委選舉為例,國民黨在區域部分只獲得48.12%的票,分得達44席(60%),民進黨在區域部分獲得44.45%的票,卻只分得27席(37%),「政黨席次與得票率不符比例」之情況非常嚴重。另外,宜蘭縣多達34萬6千多選舉人口、連江縣只有7千多選舉人口,兩縣卻都選出一席立委;平地原住民只有24萬多選舉人口、山地原住民只有27萬多選舉人口,卻各選出3席共6席立委,在在凸顯「票票不等值」問題。如再加上區域立委與政黨不分區分開計算席次,而不是德國制的合併計算席次,不公平的情況雪上加霜。在這樣不公平的國會選制下,第三名以下的小黨在參加幾次大選之後,便消失於立法院。

俗話說,「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由國、民兩大黨所主導的2005年修憲,明顯圖利兩大黨,不利其他小黨;明顯獨厚於若干選區及族群背景,實已導致國會與民意嚴重脫節,進而使立法院議事長期陷於藍綠對抗,代議失靈,造成民主危機。十幾年後,終致民眾反彈,在厭惡兩大黨的氛圍下,產生當前的民眾黨及柯文哲現象。更衍生出國民黨政黨支持度與侯友宜支持度均落居第三名,可能讓國民黨變成立法院第三大黨;幾次選戰後,甚至可能被踢出立法院。台聯黨、親民黨、新黨殷鑑不遠,這恐怕是2005年國、民兩黨主導修憲當時,始料未及。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