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思棠(台聯活動部主任)
剛剛於六月一日簽訂的部分「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首批簽署了共有貿易便捷化、良好的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及中小企業等五項,而尚有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動、環境、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及作法等七項議題需要完成談判作業。
此項「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雖說還未觸及FTA(Free Trade Agreement)的貿易架構,亦未談及關稅壁壘障礙,然其對於台美雙方而言,卻也極具實質意義,雙方貿易基本架構在法令、標準、制度、證照等等方面達成一致性的作法,提供將來簽訂FTA作為堅實的基礎。
台灣的政府四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台美貿易自由協議的框架做努力,而FTA的框架實在太大,涉及的層面也實在太廣,與其再繼續不知何時看到成果的努力,不如務實從基礎開始架構,拉近彼此法令制度的歧異,一步一步把FTA的基礎建立起來,並經過相當時間的運行、那自然台美FTA必也水到渠成。
即使「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並非台美FTA,如若能在今年底,把所剩的七項,完成談判簽署,對台灣整體的經濟貿易影響,也將是深遠而極具未來性,此項倡議,雖然台灣本身需要在許多現行的法令制度做出修改,可能也工程浩大,但是對台灣未來加入其他的國際經貿組織,也會帶來極大的便利性,舉CPTTP為例,其中有許多的協議架構,高標準的門檻,也會由於「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的簽署,進而降低多邊架構談判的難度。
馬英九時代開放美牛進口,蔡英文繼任進而開放美豬進口,其實都是在為台美FTA做準備,而台灣與中國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中國不斷以檢疫、禁藥、新冠肺炎等等為理由,陸續禁止我國許多農業產品銷往中國,ECFA的所謂「早收清單」,促使台灣的農漁產品過分倚賴中國市場,往往造成我們極大不確定的貿易風險,中國是個不願意負國際社會責任的國家,與其在被其百般刁難,不如早日完成台美貿易框架,轉移主要國際貿易對象。
可以預見年底當「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完成簽署後,台灣社會也會面臨一波調整的競爭,只是我們必須接軌國際所需要的條件,在提高整體國家競爭力的同時,相信台灣的腳步會越趨穩健成熟,可以期待「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對台灣國際貿易競爭力的再次提昇。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