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517年葡萄牙船航經台灣時,船上的水手見到台灣的風景秀麗、物產豐饒,曾以 Ilha Formosa 歌頌這塊美麗的土地,島上的居民也被稱呼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 遠古時代,台灣即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島,意指長生不老之地、是仙人及不老不死藥所在之處。

400年前的台灣西部平原
大航海時代的風潮尚未退卻,台灣西部平原已是一片生機盎然。當時的倒風內海尚未淤積,四野皆是草木茂盛,梅花鹿群成群結隊穿梭原野,牠們既是平埔族日常生活的獵物,也是東亞貿易體系中的黃金資源。
鹿皮堅韌而柔韌,被製作成甲冑與服飾,遠銷至中國與日本;鹿茸與鹿鞭更是傳統藥材的珍品。梅花鹿因此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荷蘭人來台後,推行「贌社制度」,以鐵器、布匹與酒類引誘原住民為其捕鹿,再將鹿皮源源不斷輸往中國與歐洲市場。隨著利潤漸增,荷蘭人甚至開放漢人進入平埔族獵場,與當地部落合作,意圖壟斷鹿皮貿易。
走鏢與晝夜奔跑
追捕梅花鹿的時代背景中,蕭壠社——西拉雅最大的部落,培養出一批能日夜奔跑的族人。蕭壠部落少年自小追鹿練習,跑步成為日常;新年祭典更舉辦「走鏢」儀式,藉奔跑驅邪納福。這些習俗讓西拉雅人腳力驚人。
古籍記載:「無事晝夜習走」,「一日能持三百餘里,雖快馬不能及」。

飛番傳奇–程天與
這樣的背景下,便誕生了程天與以及他的傳說。這位西拉雅蕭壠社的勇士,以善跑著稱於世,被稱為「飛番」。然而,飛番 – 程天與的傳奇,不僅來自於族群的鍛鍊,更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自然助力」。
當時平埔族習以咀嚼檳榔而且早已熟悉在山林間採食各種果實,其中咖啡樹極可能在荷蘭人帶入東亞航路時傳入台灣南部丘陵。

飛番程天與自幼便在奔跑追鹿之餘,嚐食這些鮮紅的咖啡漿果。與單純飲用烘焙後的咖啡不同,生咖啡果實富含咖啡因、綠原酸、花青素、多酚等植化素,這些物質能激中樞神經,讓他在短跑中更快動員肌肉;延緩血糖下降,維持長時間奔馳;抗氧化與抗疲勞,減少肌肉損耗;改善血液循環,加速氧氣與能量傳送。這些天然植化素的協同作用,使飛番比同輩跑得更快、更久,甚至能「髮辮掛銅錢而仍勝駿馬」。
三次面君 當代傳奇的啟示
乾隆年間,飛番因驚人的腳力受召入京,與御前健馬競跑,甚至在髮辮懸掛百餘枚銅錢仍能超越馬速,令皇帝震驚。乾隆特賜「父子面君三次」,這份榮耀刻於墓碑,流傳至今。這段傳奇流傳至今,不只是民族榮耀,更是一則台灣的文化寓言。

飛番傳奇,象徵著:
1. 環境與文化的淬鍊──梅花鹿群與捕獵生活,造就平埔族的奔跑能力。
2. 自然醫學的啟發──咖啡果實中的植化素,成為提升爆發力的潛在助力。
3. 歷史與傳說的交織──從蕭壠社的田野到皇帝的御前,飛番的腳步跑出了屬於台灣的傳奇。
今日,梅花鹿在台灣已不復當年的盛況,但「飛番」的故事仍提醒著我們:文化與生態是相互成就的。正因為鹿群奔馳在台灣西部平原,西拉雅人得以鍛鍊出驚人的腳力;而他們的奔跑,又在歷史中留下「比馬更快」的民族記憶。
飛番不僅是一位英雄,更是一個結合自然、生態與文化的象徵。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大地的果實與族群的生活方式,足以造就當代傳奇。這不僅是一段體能的傳奇,更是一則深刻的文化寓言——屬於台灣,屬於福爾摩沙。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