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從展覽會看國防工業...

【專欄】從展覽會看國防工業與國際政治——2025日本國防與安全裝備展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5月21日至23日,日本千葉縣幕張展覽中心舉辦了日本最大規模的國防裝備展覽會「日本國防與安全裝備展2025」(以下簡稱展覽)。此展覽不僅展示日本國防工業的最新成果,更反映全球國防技術與國際政治的動態趨勢。從無人機技術到中小企業創新,再到中東國家的參展動機,展覽揭示了國防工業如何因應地緣政治與技術革新的挑戰。本文以該展覽為主軸,探討其反映的國防工業趨勢與國際政治意涵。

展覽概況與背景

展覽吸引來自33個國家與地區的471家企業參展,較前次250家成長約1.6倍,其中日本企業從86家增至169家,顯示日本國防工業的蓬勃發展。預估來場人數達1.4萬人,反映2022年底「戰略三文書」發布後,日本國防政策轉向積極強化,帶動業界熱度。

展覽由英國Clarion Events公司日本法人主辦,獲日本防衛省、防衛裝備廳及經濟產業省支持,顯示其作為政府與業界對話平台的重要性。展覽源於英國1999年民營化的國防與安全裝備國際展,日本自2019年起每兩年舉辦,2025年為第三屆。
展覽設有14個國家館,顯示各國欲透過展覽提升影響力並尋求合作。日本企業積極參與,反映其融入全球國防供應鏈的企圖,與日本推動國際裝備轉移的政策相呼應。展覽的國際化趨勢突顯當前多極化世界的競爭與合作格局。

技術趨勢:無人機與協同作戰飛機

無人機技術是展覽焦點,尤其是協同作戰飛機(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 CCA)。CCA旨在隨伴有人戰鬥機,執行偵察、攻擊等任務,具備高度AI自主性、低成本與高損耗容忍度。美國的F-47計畫、日本與英國、義大利合作的全球戰鬥航空計畫均將CCA視為未來戰場核心。

美國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 GA-ASI)展示的YFQ-42A已於2025年5月開始地面測試,預計年內首飛。波音公司(Boeing)展出MQ-28「幽靈蝙蝠」(Ghost Bat),強調多用途與自主性。韓國航空宇宙產業(KAI)展示的UCAS也顯示其在CCA領域的布局。

日本三菱重工業(MHI)展出CCA概念模型,強調模組化設計與低成本,適用於攻擊或偵察任務,已獲防衛裝備廳無人機研究合約。川崎重工業(KHI)推出「協同支援飛機」(CSA),專注偵察與電子戰,顯示日本在國防自主與國際合作中的平衡策略。

CCA技術趨勢反映全球對成本效益與數量優勢的追求。低成本設計需在耐用性與性能間取得平衡,例如引擎與感測器需兼顧價格與戰場生存能力,對未來國防採購模式影響深遠。

產業生態:中小企業與新興力量

展覽設置「日本新進企業區」,由德勤托馬斯(Deloitte Tohmatsu)贊助,26家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展示創新產品,如紙板製手拋無人機與AI防衛解決方案。這顯示日本正積極吸納中小企業進入國防市場,響應防衛省與經濟產業省的聯合推動。
中小企業參展有兩大意義:促進政府採購及與大型企業合作。國際裝備展覽為中小企業提供與國內外企業接洽的機會,有助於其融入全球供應鏈。
新創企業在雙用技術(軍民兩用)領域表現搶眼,例如AI與太空監控技術。這些技術提升日本國防產業的創新能力,也吸引國際企業尋求合作。展覽顯示,中小企業與新創正成為國防產業生態系統的重要驅動力,推動技術與市場多元化。

國際政治:卡達的參展與地緣考量

卡達(Qatar)的巴爾贊控股(Barzan Holdings)展出彈藥、自動步槍與反無人機裝備。卡達人口僅300萬,卻憑天然氣財富與地緣政治角色嶄露頭角。2017年「卡達外交危機」促使其加速國防自主,巴爾贊控股透過與歐洲企業合資,推動本土化生產。
卡達參展顯示其尋求與日本企業合作的意圖,反映中東國家在多極化世界中平衡歐美依賴與自主發展的策略。日本作為潛在合作夥伴,顯示其國防工業的國際吸引力。
展覽的14個國家館顯示各國欲在國防領域擴大影響力。波蘭企業雖未設國家館,但獲政府支持參展,顯示中小國家的國防工業也在尋求國際合作。展覽成為地緣政治與國防工業交匯的平台,突顯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技術競逐的現實。

雙用技術與未來戰場

展覽展現雙用技術的廣泛應用。美國巴別街公司(Babel Street)提出利用公開來源情報(OSINT)進行供應鏈風險分析,應對經濟安全保障需求。康斯特拉安全公司(Constella Security)展示即時監控社群媒體的服務,抵禦假訊息,顯示認知戰與混合戰的重要性。
帕蘭提爾公司(Palantir)的梅文智能系統(Maven Smart System)展示AI在數據整合與決策支援的潛力,已在美軍中央司令部與北約應用,預計2026年起在印太地區驗證。
烏克蘭戰爭凸顯低成本無人機的「成本強加」策略。展覽中,烏克蘭Brave1機構展示的Vampire與Shrike無人機,採用市售零件與3D列印技術,實現高生產性與低成本。這些技術改變戰場動態,促使各國重新思考反無人機策略。例如,美國海軍在紅海與葉門胡塞武裝(Houthi)交戰期間,為迎擊其低成本無人機攻擊,於2024年耗費約10億美元的飛彈與彈藥,凸顯高成本防禦對低成本攻擊的經濟壓力,促使美軍研發更具成本效益的反無人機方案,如雷射武器與電子戰技術。

結語

日本國防與安全裝備展2025不僅是國防裝備的展示舞台,更是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與國際政治的交匯點。從協同作戰飛機到中小企業創新,再到卡達等國的參展,展覽反映全球國防工業因應多極化與技術革命的努力。日本透過此平台強化國防自主與國際合作,顯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日益重要。未來,隨著戰場型態快速變遷,類似展覽將持續為國防工業與國際政治提供洞察與契機。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