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尼泊爾女性總理以反...

【專欄】尼泊爾女性總理以反貪腐政策回應網路世代

Date:

 

文/楊聰榮(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研究博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尼泊爾的動亂漸漸平息,網路世代所推動的人民革命開啟了一個新時代。2025年9月,尼泊爾爆發自2008年廢除君主制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動亂。這場由Z世代主導的抗議,從9月4日政府強硬封鎖26個社群平台開始,迅速演變成全國性示威,造成至少72人死亡、超過1000人受傷,國會、最高法院、多處政府大樓及媒體機構遭到焚燒,甚至衝進總理官邸縱火。前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在9月9日被迫辭職,最終迎來該國史上首位女性總理、前首席大法官卡爾基(Sushila Karki),她於9月12日宣誓就職,領導臨時政府,標誌著尼泊爾在混亂中邁向性別平等與司法改革的象徵性轉折。最新資料顯示,抗議領導者蘇丹·古隆(Sudan Gurung)於9月27日宣布將參加預定於2026年3月舉行的大選,這顯示Z世代力量正從街頭轉向選舉政治,試圖進一步影響國家未來。

表面上,這場「Gen Z抗議」的導火線是政府於9月4日實施的社群媒體禁令,但真正的結構性矛盾,來自尼泊爾長期受困於中國與印度的地緣政治夾擊,以及傳統社會結構與新世代價值觀的正面衝撞。奧利政府被批評過度傾向中國,忽略與印度的敏感平衡,加深國內不滿。對年輕人來說,社群禁令被視為「北京模式」治理的翻版,象徵專斷與壓制,最終點燃怒火。抗議從9月8日開始升溫,青年迅速轉向Viber、TikTok等未被封鎖的平台組織行動,導致焚燒政府大樓、媒體機構等暴力事件頻傳。更具象徵意義的是,抗議者甚至透過Discord舉辦線上會議與投票,超過10萬人參與,最後共同推舉卡爾基成為臨時領導人,這是全球首例透過Discord選出國家領導人的案例,凸顯科技在現代社會運動中的顛覆性力量。

卡爾基現年73歲,過去以「反貪腐鬥士」著稱。她臨危受命,不只是女性參政與司法改革的象徵性突破,也代表尼泊爾社會在混亂中尋找轉機。她上任後立即承諾調查抗議中的暴力,成立由前最高法院法官領導的三人委員會,並在9月17日宣布全國哀悼日,悼念罹難者。同時政府於9月10日左右解除社群平台禁令,並規劃在2026年3月舉行大選,以回應抗議者的核心訴求。最新發展顯示,卡爾基政府正積極推動反貪腐措施,2025年已曝光超過10起涉及前總理、部長與官僚的貪腐案件,這強化了她上任的合法性,但也面臨來自舊勢力的阻力。

挑戰才正要開始。她必須在短期內穩定局勢、推動反貪腐與就業改革,還要在中印角力的夾縫中爭取外交自主,並積極向國際尋求援助,重建基礎設施與恢復社會秩序。Fitch已於近期警告,此次動亂可能影響國家信評與經濟展望,而旅遊旺季受創的損失估計達數十億美元。最新經濟數據顯示,抗議導致全國交通與商業癱瘓,估計GDP成長率將下修1-2個百分點,特別是加德滿都地區的基礎設施重建需耗費巨資。

尼泊爾的局勢提醒世人,小國在大國博弈之中,往往最容易陷入治理困境。當舊有政治結構延續腐敗與裙帶,年輕世代就會以科技作為武器,逼迫體制面對改革。關鍵在於,這股力量能否被制度吸納,還是會繼續以激烈形式反覆爆發。如果卡爾基政府無法在選前展現改革誠意與外交自主,尼泊爾極可能再度陷入惡性循環。蘇丹·古隆的參選宣言強調「年輕人決定未來」,這不僅延續抗議精神,也可能帶來更多Z世代候選人湧現,挑戰傳統政黨壟斷。

歷史總是在夾縫中產生轉折。尼泊爾能否把Z世代的憤怒轉化為建設力量,取決於臨時政府能否在中國與印度的壓力中維持自主,也取決於能否在傳統與現代的拉扯下建立新的社會契約。如果能把抗議能量引導成改革動力,尼泊爾或許真能在混亂中重生,邁向更透明、更包容的未來。最新民調顯示,卡爾基的支持率達65%,但若無法快速處理經濟不滿與貪腐調查,抗議餘波可能在選前再度爆發,考驗她的領導智慧。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楊聰榮
楊聰榮
跨領域研究學者,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分別研習過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考察學習亞洲國家及歐洲的語言及文化,致力於發展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政策實踐,發展台灣人的新世界觀,從亞洲及歐洲各國的角度看台灣,再從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的角度看世界。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