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 年,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愈演愈烈,焦點集中在臺海及印太地區。五角大廈試圖透過軍事現代化、加強盟邦合作來維繫優勢,但卻暴露出一系列深層缺陷。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防與安全部門主席賽斯‧瓊斯(Seth Jones)於 9 月 26 日在《FOREIGN AFFAIRS》發表的文章顯示,美國國防規劃並未形成一個可信的整體戰略,無法有效威懾北京。
問題的核心不僅是軍備數量或預算規模,而是整個戰略邏輯與執行能力的落差。美國陷入資源錯置、軍種矛盾、工業基礎不足以及認知偏差的困境。更令人擔憂的是,華府和台北過度依賴軍事威懾,卻忽視和平選項,反而強化了對抗格局。
工業與資源的錯位
美國的軍工體系早已無法與冷戰高峰相比。在冷戰時期,美國每月能生產數十架戰機與大量飛彈,形成長期消耗的優勢。然而今日,美國的造艦與造彈能力遠不足以支撐一場持久的高強度衝突。倘若臺海爆發戰事,美方即使初期投入大量兵力,也可能很快陷入補給不足的窘境。
與此同時,美國的國防資源分散於全球。烏克蘭戰爭與中東動盪佔據了相當部分的軍援預算與軍需生產力。這種多線作戰的壓力,使得美國難以集中力量應對中國挑戰。換句話說,美國雖自詡為全球霸權,卻難以在印太實現穩固的軍事部署。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華府的戰略優先次序模糊。當決策者同時強調歐洲防衛、中東穩定與印太威懾時,資源配置必然顯得頭重腳輕。印太的地位雖被口頭上提升,但實際支援卻無法匹配戰略目標,這正是五角大樓陷入「戰略赤字」的關鍵。
軍種與結構的矛盾
美國的軍種體系本應根據地緣挑戰調整,但現實卻顯示內部矛盾。面對中國強調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戰略,美國亟需依靠空軍、海軍與網路作戰來維繫優勢。然而,陸軍依舊爭取龐大預算與兵力,導致軍種間競爭凌駕於整體戰略需求之上。
這種結構性扭曲,使美國在臺海情境中難以制定有效計畫。臺海若爆發衝突,核心戰場將是海空領域與遠程打擊能力,而非大規模地面作戰。然而,美軍內部的資源爭奪卻未能反映這一現實,削弱了戰略的一致性。
更棘手的是,美國的政治結構與利益集團推動了這種矛盾。軍火工業、國會選區與退伍軍人團體,使得任何削減陸軍或重新分配預算的提案都面臨強大阻力。這意味著,即便五角大樓內部認識到問題,改革也往往止步於紙面。長此以往,美國的軍種結構與實際需求將持續脫節,削弱對中國的威懾力。
鏡像認知的陷阱

除了硬體與結構上的問題,美國在戰略思維上也深陷鏡像認知陷阱。西方往往以自身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去解讀中國的發展,誤以為中國會循西方的歷史路徑走向擴張,因而將對方視為必然的挑戰者。
這種認知不僅加劇敵意,還強化了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中國的科技發展路徑其實具有本土特色,強調自主創新與有限合作,而非單純模仿西方的零和思維。美國若忽視這種差異,便容易將對方的舉措誤判為挑釁,從而持續推動對抗政策。
臺灣在此過程中更顯被動。美國的鏡像思維使台灣被納入大國競爭的棋局,卻難以擺脫自身安全焦慮。軍售與軍演雖然短期提升了防衛信心,但長期而言,卻可能把台灣推入軍備螺旋,使談判與和平選項愈來愈遙遠。
臺海的戰略風險
在臺海情境中,美國面臨的挑戰尤為突出。中國持續強化飛彈、海空軍與兩棲戰力,使其具備對臺進行高壓軍事行動的能力。而美國即使投入航母戰鬥群與盟邦支援,也難以確保能在短時間內阻止衝突。
若美國無法建立可信威懾,亞太地區的力量平衡將被改寫。日本、南韓、東南亞等國或因懷疑美國承諾而調整立場,選擇避免與中國正面對抗。這將削弱美國在亞太的外交影響力,進一步動搖盟友的信心。
一旦衝突爆發,美國若因戰備不足被迫倉促升級軍工產能,則很可能陷入財政與政治的雙重壓力。更重要的是,盟邦若感受到美國無法履行安全保證,將在其他區域問題上重新評估華府的可信度,形成全球性的信任危機。
和平作為戰略選擇
當前,美國與台灣都將主要精力放在威懾與軍備升級,但這種單一思路未必真正帶來安全。軍事部署越強大,對手越感威脅,最終驅使其進一步擴軍,形成難以化解的對抗循環。這樣的邏輯並非戰略優勢,而是戰略困境。
若換一個角度思考,為何不把部分資源用於「和平推」?例如擴展兩岸的經濟合作、建立危機管控熱線、加強區域多邊安全對話。這些舉措雖然難以取代軍事威懾,但卻能降低誤判風險,為長期穩定創造回旋空間。
和平不等於軟弱,而是一種不同的戰略選擇。美國若總是將中國的發展視為威脅,並以軍備競賽作為唯一回應,則將永遠陷入鏡像認知的泥淖。台灣若僅依賴外部威懾,而不主動尋求交流,也將錯失避免衝突的契機。
結語
五角大廈對中國的戰略缺陷,表現在工業基礎不足、資源錯位、軍種矛盾、認知誤判與臺海計畫不完整等多個層面。這些問題使美國的威懾力大幅下降,不僅危及臺海安全,也動搖其全球盟邦的信任。
要突破這一困境,美國不僅要重建軍工產能、集中資源於印太、調整軍種結構,更必須跳脫鏡像思維,避免自我實現的軍備螺旋。同時,華府與台北都該正視一個問題:為何不積極為和平預留空間?若威懾與對抗成為唯一選項,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只會愈加脆弱。唯有將和平納入戰略核心,印太才能真正迎來長遠的穩定。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