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文〉一根香蕉能值多少錢...

〈專文〉一根香蕉能值多少錢?──當代藝術與資金外逃的秘密

Date:

 

文/蕭錫惠

2019 年,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在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用膠帶貼了一根香蕉在牆上,標價十二萬美元,還真的有人買單。

這荒謬一幕,揭開了當代藝術的真相:藝術品價格往往不是由美學決定,而是拍賣行、財團資金、避稅與洗錢需求,加上媒體話術共同建構出來的「金融幻術」。

近期,華人藝術家蔡國強在喜馬拉雅山脈施放大型煙火秀「升龍」,被批評破壞生態,再度引發爭議。他號稱「爆破藝術大師」,作品動輒數千萬美元成交,卻常被質疑藝術性低落,更像是「金融包裝」:以震撼的爆破聲光吸引眼球,實則服務於中國官方的文化外交,以及跨境資金的流通。

有人直言,蔡國強的藝術,本質上是一場騙局。當然,每個人都有主觀判斷,見仁見智。

美國參議院在 2020 年曾揭露,俄羅斯寡頭透過匿名藝術交易繞過制裁,把資金安全移轉至紐約與倫敦。歐盟早在 2018 年就把藝術交易納入反洗錢規範,因為瑞士與盧森堡的自由港倉庫,已成為富豪與政客的避稅天堂。

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FinCEN)2022 年的研究也警告,藝術與古董市場因高度不透明,正淪為洗錢與逃稅的高風險管道。

中國更是活生生的案例。嚴格的外匯管制下,許多富豪選擇透過拍賣場,以「國際文化交流」為名,把書畫、瓷器乃至當代裝置送進瑞士、新加坡自由港,實際上等於替資金蓋上文化護照,順利出境。

圖/翻拍微博畫面

當中不乏與官方關係密切的藝術家,蔡國強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既能滿足中國政權「展示文化軟實力」的需求,又能為特定人士提供服務,雙重功能讓他備受青睞。

因此,所謂「藝術市場繁榮」,其實往往只是資金搬運的假象。當媒體大肆宣傳某幅畫或某場表演拍出天價,背後可能不是對藝術的熱愛,而是一次洗錢或轉移資產的行動。

對買家而言,作品的美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安全地把錢帶出去。

那麼,一根香蕉能轉移多少資金?答案是:只要有拍場與媒體加持,數十萬、數百萬美元都不成問題。

你買到的不是香蕉,更不是藝術,而是一張「合法化資金流動的收據」。
藝術若被徹底淪為政權工具與財團洗錢的載體,最終受害的不是市場,而是文化本身。

真正的藝術價值,應該來自創作與思想,而不是金融騙局與政治包裝。這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提醒。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銳傳媒資料中心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