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在國慶演說中提出「台灣之盾(T-Dome)」構想,引發各界對國防戰略與全民防衛體系的討論。台灣北社近日舉辦「台灣之盾、全民守護」記者會,邀集學者從科技整合、國防教育、戰略安全與產業發展等面向剖析T-Dome的內涵,強調唯有結合人民、科技與產業力量,才能讓「台灣之盾」成為真正守護國家安全與民主韌性的防線。
開南大學副校長陳文甲教授指出,「台灣之盾」是一項全民防衛理念,不僅關乎防空科技,更強調公民教育與資訊安全。他表示,科技無法取代人民,真正的防衛核心在於「國安素養」。假訊息能否被識破、社會能否在危機中維持秩序,全仰賴教育與防衛知識的普及。他呼籲,國防教育應成為「第二層防空網」,從媒體識讀、資安意識到避難防災,讓全民具備危機應變與自救互救能力。
陳文甲強調,「全民皆兵」並非全民上戰場,而是全民皆能守護生活與民主。防衛要從校園到社區、從企業到公民團體全面推動,建構教育、民防、資安與民主參與的完整網絡,讓公民知識與韌性成為「台灣之盾」的根基。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以〈護國神盾:解析台灣之盾的戰略意涵〉為題指出,外界多以以色列「鐵穹」系統類比,但台灣之盾更接近美國「黃金穹頂」(Golden Dome)概念,重點在於整合現有防空系統而非重新研發。他分析,台灣過去飛彈系統多元、廠牌不一,造成「煙囪式管理」,缺乏整合與戰場共通圖像。T-Dome若能完成各層防禦(高空、中空、低空)的情報串聯,將大幅提升攔截效率與作戰持續力。
林穎佑指出,T-Dome若能與美、日、韓等盟友的偵蒐系統連線,將可在中共試圖「致盲」台灣雷達時維持情報流通,確保作戰指揮不中斷。同時,他建議政府藉此推動與美國的軍工合作,讓台灣軍備可在地生產、加入民主供應鏈,「將延遲交貨的危機,轉為發展本土軍工產業的契機」。
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劉名寰則從產業安全角度指出,國家永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防衛基礎上,而產業競爭力正是維繫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他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扮演關鍵角色,技術實力與供應鏈韌性是台灣的「經濟護盾」。未來除持續強化半導體與AI核心技術外,次世代通訊、軍工與安控產業也應成為防衛韌性與產業升級的新方向。
劉名寰強調,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能同時強化國防與經濟韌性,「當國防科技與產業發展結合,台灣就能在強化國家安全的同時,打造更多的護國神山,形成以科技為底、以民主為核的『台灣之盾』。」
綜合學者意見,「台灣之盾」不僅是防空體系,更是結合教育、科技、產業與公民力量的全民防衛戰略。唯有人民具備知識、產業具備實力、國家具備整合能力,台灣才能在變動的國際局勢中,以智慧與韌性築起最堅固的護國神盾。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