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紹春(前中華民國駐索羅門群島技術團水利專家)
在鳳凰颱風北上的過程中,可以清楚觀察到台灣地形與季風交互作用的典型氣象現象。此颱風原本沿北北東方向前進,卻受到強勁東北季風末梢氣流的壓制,使得其北上動能受阻,路徑被制約在大安溪谷(左線)與豐濱(右線)一線以南。同時,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柯氏力又進一步牽引颱風環流偏東北方向,使颱風中心線難以直接翻越中央山脈。這兩股動力──季風的橫向壓制與柯氏力的偏折──共同構成鳳凰北上受限的主要力學背景。
在這樣的情勢下,台灣的中央山脈成為風雨分布的主導屏障。當颱風北側與颱風眼之間的環流帶首先碰觸到中央山脈最尾閭西側時,整個山脈東側即進入颱風的第一象限(風向與移動方向相同區),此區氣流抬升劇烈、水氣最旺,極易出現暴雨。而中央山脈的西側則處於第二象限,為下沉氣流區,乾熱焚風開始顯現。
隨著颱風中心逐步北移,當颱風眼通過該區上空時,同一地點的風雨條件便會劇烈反轉──原本位於乾區的西側山地轉入第三象限,迎向從台灣海峽方向吹來的強勁西南風,暴雨直擊、毫無地形遮蔽;相對地,越過中央山脈、面向太平洋的東側,則此刻位於第四象限,開始產生氣流下沉與焚風效應。
這種「象限輪替效應」正是中央山脈在颱風通過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氣象特徵:
> 東暴 → 西乾 → 西暴 → 東乾,風雨四象限的遞變,構成台灣氣候的立體劇場。
四大補充觀點:讓預測更周延
1. 颱風強度變化的影響
鳳凰颱風雖一度達中颱等級,但最新資料顯示其強度已減弱。強度下降雖可能降低極端雨量,但在地形作用下,山區的局部豪雨仍不可輕忽,尤其是集中於第一象限的迎風坡地帶。
2. 路徑南修的不確定性
若鳳凰路徑南修,登陸點落在高雄至恆春一帶,象限分布的整體結構亦將隨之南移。屆時,花東南段將成為焚風主區,而北部山區則可能相對緩和。
3. 共伴效應的潛伏力量
東北季風與颱風外圍環流的共伴效應,往往在主體尚未登陸前,就已在北部與東部釋放豪雨。這意味降雨並非集中於颱風眼附近,而是提前鋪展、區域更廣。
4. 地形災害風險的延時效應
山區集水的延遲效應可能在颱風減弱後仍造成洪峰上升與土石流爆發。尤其在第一、第三象限的豪雨帶區,應提前部署坡地監測與集水警戒。
結語:地形,是台灣最強的氣候放大鏡
台灣的氣象特性,正是由地形塑造出的自然複雜性所決定。中央山脈不僅是分水嶺,更是風與雨的「氣候分界線」。鳳凰颱風的北上過程再次提醒我們:
> 颱風不只是氣象事件,更是一場地形、季風與海氣交織的立體試煉。
從防災與水利觀點而言,這場颱風的關鍵不在風眼是否登陸,而在於象限輪替下的風雨轉換與山區集水時間差。尤其當東北季風末梢與柯氏力的聯合作用持續壓制北上的動能時,台灣南部與山區便成為風雨焦點。未來防災策略應從「迎擊風雨」轉為「預判地形」,唯有提前掌握地形放大效應與風場變化,方能在下一場鳳凰式的考驗中,立於不敗之地。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