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人工智慧的迅猛進展正在顛覆產業與勞動分工,以往被視為依賴體力、技能經驗或現場操作的藍領工作,也因資料需求、設備維護、模型訓練等新興任務,而在某些敘事中被賦予「通往巨額財富的新入口」。近年不乏言論指出,AI 大潮將創造遠超過網路時代的財富累積速度,甚至可能讓部分藍領工作者變成下一波的億萬富翁。這種說法乍看振奮人心,但其中所呈現的希望與現實落差,也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悖論。
「藍領億萬富翁」究竟是歷史機遇,還是例外個案?AI 的技術邏輯、資本需求、平台掌控力與勞動市場的再分化,又如何形塑這個悖論?本文將從技術、產業、社會階層與制度面向深入探討其深層意涵。
藍領富翁叙事的形成
近年媒體上不乏強調 AI 可創造空前致富機會的言論,指出未來幾年間,AI 相關職業或創業活動所造就的財富規模,將超越二十年來的網路經濟成績。一些從資料標註、人工作業、機器維護或算力服務起家的工作者在特定案例中獲得高額報酬,因而讓「藍領也能在 AI 時代翻身致富」的概念更加流行。
然而,這些敘事背後的條件遠比想像複雜。真正能在 AI 產業中取得高額獲利者,往往掌握了資料來源、設備資本、技術網路或平台通路,不是單純依賴勞力或一般技術即可達成。藍領工作者若要跨入此等結構,意味著必須跨越資本門檻與技能門檻,並具備一定創業風險承擔能力。
這使得「藍領億萬富翁」在邏輯上呈現雙重性質。一方面象徵社會流動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暗示這種成功極為局限,難以外溢至廣大勞動市場。換言之,它更像是一種被放大的個案,而不是一項可普遍複製的藍領翻身模式。
AI 技術擴張與藍領勞動新現實
人工智慧並非單純創造新產業,其更深刻的影響在於重塑生產流程,並重新定義「哪些工作具有不可取代性」。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持續改寫傳統藍領工種,在生產線、物流、倉儲、品管等領域取代大量原有的人力。部分藍領雖因 AI 需求而獲得新角色,例如資料標註與設備維護,但多屬低附加價值與高度替代性任務。
AI 價值鏈中的關鍵收益,通常集中於演算法開發者、平台企業與算力服務提供者。資料與模型的控制權更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使得資本回報率遠高於勞動回報率。即使藍領投入 AI 產業,也容易淪為依賴平台的外包者或供應鏈一環,難以分享核心利潤。
勞動市場因 AI 重組而出現新的兩極分化現象。部分具備升級能力的工人成功轉型為設備技術員、模型操作員或智能產線管理者,但更多人面臨技能不匹配、轉型成本過高或再培訓不足的問題。這些因素使得勞動者在表面上看似迎來新契機,實則更加暴露在被淘汰的風險中。
悖論成形的結構根源
「藍領億萬富翁」之所以成為悖論,並非個人努力可否成功的問題,而在於機會分配方式本身存在高度不均衡。AI 產業的投入要求包括設備成本、算力採購、平台合作、人力管理,以及與大型科技公司建立接軌機制。缺乏資源與網絡者,難以突破初階角色。
教育與技能轉換更是巨大變因。AI 大幅提升知識密集度,使低技能工人難以自然銜接新工作類型。在訓練資源有限或需要暫停工作提升技能的情況下,許多藍領勞動者不僅無法轉型,甚至可能逐步滑落至更不穩定的非典型工作。
制度設計與分配機制的滯後,也加劇悖論效果。技術收益更常集中於平台,而非參與其運作的勞動者。工人常在高風險、低分享的結構裡運作,即使 AI 產值年年成長,也難在薪資或職涯安全感上獲得反映。
全球與中國大陸脈絡中的不同現象
在全球市場中,AI 產值呈現高速擴張趨勢。企業大量投入數據中心與演算法開發,對技術人才與高階設備的需求急遽上升。然而,這波成長並未自動提升藍領勞動收入,反而使資本密集度更高,產業升級門檻更難跨越。
中國大陸的情況具有另一重現實意涵。中國大陸長期依賴製造業與勞動密集產業,勞動人口規模龐大,但 AI、智慧工廠與自動化加速擴張,使藍領面臨更直接的取代壓力。部分藍領可能因智能工廠需求而獲得技能升級的入口,但教育制度、再訓練管道、社會保障等因素尚在調整,轉型的難度相對提高。
此外,中國大陸的產業結構與平台經濟發展迅速,資料與技術集中於少數大型科技企業,導致藍領工作者更難以跨越階層,進入高收益的 AI 生態。這使得「藍領億萬富翁」在大陸語境中更具象徵意味,而非可普遍實現的結構。
邁向可行的應對策略
面對技術變革,藍領勞動者能否真正受惠,取決於教育、制度、企業與政策的協調程度。最關鍵的方向包括建立有效的技能提升機制,使工人能在合理時間與成本內跨入 AI 相關工作。透過補助與誘因政策,協助藍領進入資料處理、機器維護、智能操作等中階技能領域,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其次,應讓技術效益的分配更加公平。平台經濟若持續排擠勞動者收益,將加劇階層固化。政策可透過勞動保障、平台透明度要求或合作社模式等方式,讓勞動者獲得合理分配。
制度設計更需補強轉型成本,提供培訓津貼、創業扶持與失業期間的生活保障,使勞動者不致因轉型而陷入風險深淵。同時,社會也必須正視 AI 投資並非一定高報酬。許多試點計畫曾顯示實際產出低於預期,而勞動者與企業都需要保持耐性與現實判斷,避免被過度樂觀的敘事牽動。
結語
「藍領億萬富翁」是一種帶著魅力的想像,也是一面照向現實的鏡子。它顯示 AI 技術可能開啟新的社會流動管道,但同時提醒我們,這條道路並非每位勞動者都能輕易踏上。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個案能否成功,而在於更廣泛的制度如何避免勞動者被排除在技術紅利之外。
若缺乏技能提升、制度保障與公平分配,即便 AI 創造出無數財富,大部分藍領仍僅能在其邊緣徘徊。唯有在教育、企業與政策共同努力之下,AI 時代中的藍領翻身才有可能從極少數傳奇,逐步走向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現實。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