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保護主義的擴張與矛盾
美國近年來的保護主義政策已不再侷限於製造業,正迅速向非製造業領域蔓延,顯示出一種自相矛盾的趨勢。以往,製造業被視為美國經濟復興的核心,但在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的衝擊下,非製造業的就業與競爭力也成為政策焦點。這種擴張不僅反映出政治上的選舉考量,更暴露出美國在面對技術革新與國際競爭時的焦慮與不安。
從製造業到服務業:保護主義的轉向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延續其「美國優先」的主張,將保護主義政策由製造業擴展至非製造業,尤其是呼叫中心與科技服務領域。根據美國勞工部資料,截至2025年8月,非農業部門的就業人數為1億4954萬人,其中製造業僅占7.97%,顯示製造業已非主流就業來源。
在此背景下,國會提出多項法案,試圖限制企業將呼叫中心與後勤服務外包至海外。例如,民主黨籍的加雷戈(Raúl Grijalva)與共和黨籍的賈斯蒂斯(Jim Justice)共同提出法案,要求企業在將呼叫中心業務移往海外前,須提前120日通知勞工部,並公開企業名稱達五年之久。此舉顯示出政策制定者對非製造業外包的警惕與干預意圖。
科技人才與移民政策的矛盾
在高科技領域,美國對外籍專業人才的態度亦顯現出保護主義的矛盾。川普政府於2025年9月宣布,將H1-B工作簽證的申請費用上限提高至10萬美元,意圖限制企業聘用外籍工程師與醫師。此政策引發科技業界強烈反彈,尤其是對印度籍工程師的大量聘用產生衝擊。
白宮聲明指出,H1-B簽證制度已被濫用,成為以低薪聘用低技術外籍勞工的工具,而非補充美國本土勞動力。然而,此舉可能導致企業將研發與外包業務轉移至其他國家,削弱美國在人工智慧與科技創新的競爭力。
AI與就業:保護還是阻礙?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使得部分非製造業職位面臨淘汰風險。根據美國勞工部預測,2024至2034年間,呼叫中心相關職位將減少15萬3700人,減幅達5.5%,成為第三大減少職業。儘管如此,國會仍提出法案,要求企業向勞工部報告因AI導致的就業損失,顯示出政策對技術進步的防禦性態度。
與此同時,AI相關職位如軟體開發者與資料科學家則預計分別成長15.8%與33.5%,顯示技術革新並非全面威脅,而是結構性轉變。若政策過度干預,可能反而阻礙新興職位的成長與人才培育。
對中國大陸競爭的反應與誤判
川普政府於2025年7月公布「AI行動計畫」,強調在人工智慧領域維持美國優勢,以應對中國大陸的競爭。然而,若政策僅著眼於限制外籍人才與外包業務,而忽略技術創新與教育投資,將可能削弱美國的長期競爭力。
此外,若H1-B簽證制度過度嚴格,將影響留學生與研究機構的吸引力,導致技術產業空洞化。這不僅無助於對抗大陸的科技崛起,反而可能加速美國人才與資源的外流。
保護主義的經濟代價與政治算計
保護主義政策的推動,往往與選舉政治密不可分。川普政府在2025年中期選舉前夕強化保護主義主張,意圖凝聚支持者的關注與選票。然而,此類政策若未能配合實體經濟的變化與技術趨勢,將可能造成長期的經濟損失。
例如,若企業因政策限制而無法有效外包或聘用所需人才,將面臨成本上升與競爭力下降的風險。同時,若製造業回流僅靠自動化技術支撐,則就業成長可能不如預期,無法達成政策所宣稱的「美國繁榮」目標。
結語:保護主義的邊界與未來挑戰
美國保護主義向非製造業蔓延的趨勢,顯示出政策在面對全球化與技術革新時的焦慮與矛盾。若僅以限制外包與外籍人才為手段,將無法真正提升美國的競爭力與就業品質。相反,應以培育本土人才、投資教育與創新為核心,方能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保護主義若不設限,將可能成為阻礙繁榮的枷鎖。美國若真欲實現經濟復興,必須正視技術與產業的結構性轉型,並在開放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否則,保護主義的擴張將不僅無法保護美國,反而可能傷害其未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