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烏克蘭最嚴酷的冬天...

【專欄】烏克蘭最嚴酷的冬天:當寒冷比戰火更致命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的戰場情勢屢經波折。雖然外界對前線攻防的關注從未間斷,但真正決定這場戰爭能否延續的關鍵,或許並非某場突擊或一段談判,而是冬天的到來。本文根據倫敦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陸戰高級研究員傑克·沃特林(Jack Watling)於11月11日發表於《FOREIGN AFFAIRS》的分析,探討這場戰爭如何在寒冬中進入最嚴酷的考驗。

烏克蘭正面臨第三個戰爭冬季。這不僅是軍事上的挑戰,更是一場對能源、後勤、士氣與國際支持的全面測試。當雪與寒風再次席捲基輔與哈爾科夫,戰場上槍砲聲的間歇與能源網路的崩壞,正構成烏克蘭社會的雙重壓力。

能源基礎設施的崩解與修復困局

俄軍在過去一年持續以導彈與無人機攻擊烏克蘭能源系統,企圖削弱烏方的民生後勤。這種戰略雖非新鮮事,但在能源儲備與防空彈藥日益吃緊的情況下,其破壞力正逐步放大。去年冬季,烏克蘭電力網曾一度陷入長達數週的癱瘓,而今情勢更為嚴峻。

能源部官員指出,雖有部分電廠與輸電設施在春季完成修復,但關鍵設備如變壓器與高壓電纜,已無法在短時間內再度替換。國際援助雖陸續抵達,卻受限於物流、海關與俄軍的持續轟炸,使得能源修復始終難以形成穩定循環。隨著冬季耗能高峰來臨,全國多數城市被迫實施輪流供電,部分地區甚至每日僅能供電四至六小時。

此外,能源供應不僅關乎民生,亦直接影響軍事行動。許多野戰指揮所、雷達站與無人機控制中心皆需穩定電力。當燃料短缺疊加氣候惡劣,戰場指揮能力將受到極大限制。

士氣與戰略的臨界點

隨著戰事持續膠著,士兵與平民的心理疲憊日益明顯。烏軍在過去夏季的反攻雖取得部分進展,但未能突破俄軍的縱深防禦,使戰線再次陷入相對靜止。前線士兵長期暴露於極端氣候與炮火威脅下,身心壓力劇增。根據烏軍後勤單位統計,僅心理與體能耗損造成的非戰鬥減員比例,已接近所有受傷病例的四分之一。

士氣的維繫仰賴兩個支柱:補給與希望。若前者不足,後者將隨之崩塌。近月來,前線部隊多次反映武器、保暖裝備與醫療物資不足。雖然北約國家持續供應,但因美國國會延宕對烏援助預算審議,補給節奏出現明顯間斷。當華盛頓政治分歧拖延資金撥付,戰壕中的士兵就得用更少的資源撐過更長的寒冬。

另一方面,社會層面的疲憊亦在蔓延。基輔與利維夫雖仍保持基本運作,但消費、工業生產與出口皆下滑。根據烏克蘭央行10月統計,工業產出年減約8%,國家財政赤字持續擴大,通膨率也回升至12%以上。當前線無法明顯推進、內部生活日益艱難,社會對勝利的信念難免出現動搖。

俄羅斯的持久戰策略

俄方深知時間與氣候可成為最有效的武器。莫斯科的戰略已從快速進攻轉為持久消耗,意圖讓烏克蘭在能源、人口與財政三方面逐漸崩解。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透過國內動員與經濟調整,確保軍工體系持續運作。儘管受到西方制裁,俄羅斯2025年度軍事預算仍成長約70%,創戰後新高。

俄軍正以「壓力持續化」方式進行攻擊:頻繁的小規模導彈襲擊、無人機騷擾與電子干擾,不僅消耗烏軍防空系統,也使民眾長期處於不安中。這種心理與物理雙重壓力,目的在削弱烏克蘭社會韌性,讓外界逐漸接受戰爭「可凍結」的現實。

與此同時,俄方亦在外交上謀求突破,試圖說服部分歐洲國家接受「局部和平」或「暫時停火」方案。若歐洲內部出現對援助烏克蘭的分歧,將直接削弱其整體談判籌碼。俄羅斯並非急於取勝,而是意在拖垮對手。

西方支援的搖擺與歐洲的冬季焦慮

國持續攻擊烏克蘭民宅。圖/X畫面

冬季不僅考驗烏克蘭,也考驗歐洲的政治與能源韌性。雖然北約成員國已多次重申對烏支持,但隨著能源價格波動與國內政治壓力升高,部分歐洲社會出現「援烏疲勞」的現象。根據歐盟統計局最新資料,歐洲天然氣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5%,而法國、德國等國的民間支持度已有下降趨勢。

美國在援烏問題上同樣陷入爭議。川普在多場公開談話中指責現政府「把美國資金浪費在他國戰爭上」,這種言論對美國國會保守派產生了不小影響,使追加援助案數度受阻。若2025年底前新一輪援助無法通過,烏克蘭恐被迫減少軍事行動規模,集中防守戰線。

歐洲的戰略困境在於:既不願讓烏克蘭失敗,也不願承擔無限支出。這使得西方支援的節奏更趨不穩定,讓烏方在最需要外援的冬季陷入孤立無援的風險。

結語

烏克蘭的第三個戰爭冬季,將是一場全面的考驗。能源、後勤、士氣與國際政治交織成一張密網,任何一處崩裂都可能牽動整體戰局。面對寒冷與飢餓,烏克蘭人民仍以頑強意志撐持國家的運作,但這種信念需要外界持續支撐。若西方援助遲疑、若俄羅斯的消耗戰奏效,戰爭可能進入長期僵局,甚至迫使烏方接受不平等的妥協。

沃特林在分析中指出,勝負或許不會在戰場上一次決定,而是在社會能否撐過冬天的堅忍之間。對烏克蘭而言,這個冬天不僅是自然的嚴酷,更是國家意志與國際秩序的臨界點。當雪覆滿前線壕溝,整個歐洲的未來也正凍結在這片寒冷的土地上。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