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新對等關稅生效引爆...

【專欄】新對等關稅生效引爆全球貿易震盪,混亂何時止?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8月7日,美國正式啟動新的對等關稅制度,試圖透過加徵進口商品關稅,迫使主要貿易夥伴調整其對美出口政策,以達到所謂的「貿易公平」。這項政策的施行,是美國長期以來貿易戰略的一大升級,試圖以更直接的經濟手段來糾正其認定的不對等貿易現象。然此舉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在全球經濟結構變遷和地緣政治因素交織下產生的結果。

然而,政策實施細節尚存諸多不確定性,加上各國因應策略迥異,導致全球貿易市場震盪加劇,混亂情況持續蔓延。從亞洲到歐洲,從新興市場到成熟經濟體,貿易壁壘的調整牽動著供應鏈重新布局,投資環境也因之變得更加複雜。

新對等關稅制度的啟動背景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8月7日正式宣布啟動新的對等關稅政策,標榜透過此舉「平衡」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根據該政策,美方將對特定國家進口產品加徵15%額外關稅,除非該產品的現行關稅已高於15%,否則不再額外加稅。此舉顯示美國意圖以關稅手段施壓貿易夥伴,促使對方調整對美國商品的徵稅標準,試圖扭轉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局面。

然而,實際執行細節尚存多重不確定。以日本為例,雙方協議中明確排除醫藥品與半導體等關鍵產業的額外關稅,但美方官方文件未完全明示此排除,造成政策解讀差異,增加貿易談判難度,令相關產業憂心忡忡。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日本對美出口的半導體產品價值超過500億美元,醫藥品亦是雙邊貿易中的重要項目,任何關稅波動均可能對日本經濟造成明顯衝擊。

此外,美方視此政策為「對等」經濟手段,但多個貿易夥伴國家的接受程度和反應不同,使全球貿易環境增添變數與不穩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析指出,單邊貿易政策可能削弱全球供應鏈效率,進一步拖累世界經濟成長預期。

主要貿易夥伴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對日本而言,新政策帶來巨大壓力。若美方針對半導體等產業徵收高達100%關稅,預估將對日本GDP產生約0.14%的負面影響;同時,醫藥品產業亦可能面臨嚴重打擊。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半導體及其相關產業在日本出口總值中占比達12%,醫藥品約占8%,兩者合計超過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受關稅影響的產值龐大。雖有協議保障關鍵領域,政策不透明使日本企業不確定未來走向,促使政府加強多邊談判,企圖緩解關稅負擔。更有日本財界呼籲政府尋求國際合作,以制衡美方強硬的貿易策略。

歐盟內部對美國關稅政策反應分歧。部分成員支持以關稅反制維護利益,另有成員則擔憂激化貿易摩擦損及長遠合作。尤其在醫藥品與半導體等領域,歐盟尚無統一立場,使整體談判策略更趨複雜。據歐盟統計局資料,歐盟對美出口中,電子元件與藥品約占15%以上,任何關稅波動將影響歐洲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歐盟正在積極調整出口結構,並強化與其他地區經濟連結,特別是加強與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國家的自由貿易談判,以減少對美國市場過度依賴。

中國大陸雖未全面遭受新關稅額外徵收,但美國政策帶來潛在風險,大陸高度關注。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中美貿易額達6,000億美元以上,任何關稅調整都會直接影響雙邊經貿。透過外交協商及經濟調整,大陸努力緩解關稅衝擊,推動產業升級與內需擴張,維持經濟成長動力。特別是在高科技製造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大陸加大投資以強化自主能力,降低外部依賴。

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台灣,面對美國新政策同樣壓力巨大。台灣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尤其是先進晶片製造。根據台灣經濟部統計,半導體產業占出口總額近30%,美國是主要出口市場之一。關稅提升可能增加出口成本,削弱台灣產品競爭力,並加劇供應鏈重組的風險,影響整體經濟成長動能。為此,台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積極開拓東南亞及南亞市場,同時與歐洲及美國加強經濟合作,期望透過市場多元化分散風險。此外,產業界加速技術升級與創新,打造高附加價值產品,以提高抗關稅衝擊的韌性。

全球經濟與市場的反應

新對等關稅政策一出,全球資本市場隨即震盪。投資者對貿易摩擦加劇及經濟成長放緩表示高度憂慮。2025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波動率大幅提升,新興市場貨幣面臨貶值壓力,資本流動趨於保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將削弱全球供應鏈效率,拖累世界經濟成長速度。儘管如此,部分國家認為美國政策有助於促進公平貿易與透明度,期望藉此糾正長期不平衡。但更多經濟學者與國際機構警告,單邊關稅恐引發報復性措施,演變為全面貿易戰,嚴重損害全球經濟與貿易體系。

未來全球貿易走向,將高度依賴美國與主要經濟體間的協商成效。若能妥善協調,緩解貿易緊張,將有利穩定全球供應鏈與投資信心;若協商陷入僵局,則可能導致政策反覆、投資遲疑,加劇市場不確定性與經濟波動。

未來展望與策略調整

面對不確定的貿易環境,各國政府與企業均展現積極調整態度。日本除推動與亞太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協定外,也強化國內產業政策,扶植創新與數位轉型,以提升國際競爭力。歐盟除加強內部市場整合,更積極與非美經濟體展開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尋求多元化出口市場。

中國大陸則以科技創新和綠色產業為重點,強化自主研發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降低對外依賴。此舉不僅有助抵禦關稅衝擊,更為全球產業鏈重構提供機會。

企業層面,供應鏈多元化成為主流趨勢,透過分散生產基地、優化採購網絡,提升抗風險與生產彈性。投資者亦更重視國際政治經濟風險,調整資產配置,降低潛在損失。

整體而言,全球貿易正處於結構性轉型關鍵期,未來數年將見證各國與企業如何透過政策與策略調整持續適應並競爭,全球經濟格局將因此出現深刻變化。這一過程雖充滿挑戰,但亦孕育新的合作機會與發展契機。

結語

新的對等關稅政策正式生效,卻未帶來預期的秩序,反使全球貿易陷入更深混亂。政策解讀與協議細節分歧,市場不安波動,彰顯政策帶來的複雜挑戰。唯有透過多邊協商與合作,方能逐步化解分歧,重建公平穩定的貿易秩序,促進全球經濟持續且健康的成長。正如引言所述,當前混亂與不確定仍是全球面臨的挑戰,唯有合作才能迎向穩健繁榮的貿易未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