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關稅風暴下的台灣抉擇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重啟關稅施壓政策,將貿易順差國列為優先施壓對象,台灣首當其衝。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與美國重要供應鏈夥伴,台灣面臨出口成本上升、投資重新配置與政治壓力交織的挑戰。本文將從政策演變、台美交涉、經濟與政治影響、半導體戰略等面向,深入剖析川普關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與可能的突破口。
關稅政策演變與台灣處境
2025年4月,美國正式啟動「對等關稅」制度,對台灣課徵高達32%的追加關稅。雖經協商後降至20%,但相較於日本、韓國與歐盟的15%,仍屬偏高。台灣未能如其他國家般獲得最惠國待遇或重疊免除,出口品項幾乎全面加徵20%,導致競爭力下滑。
更令人憂慮的是,美方擬針對半導體課徵高達100%甚至300%的品目別關稅。雖尚未正式實施,但川普總統言論反覆,使台灣企業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台灣雖積極展現合作姿態,企業也加速對美投資以爭取關稅豁免,但整體而言,台灣在此波關稅政策中處於劣勢,談判空間受限。
台美交涉三大主軸:貿易、投資、防衛
美方對台灣提出三項主要要求:縮減貿易順差、擴大對美投資、提高防衛支出。台灣雖顯示願意配合,但各項目標的實現難度不一。
首先,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居全球第四,僅次於中國大陸、墨西哥與德國。台灣政府提出建立零關稅貿易圈的構想,並考慮降低汽車與農產品關稅以擴大美國進口。然而,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競爭力強,美方需求旺盛,短期內順差難以顯著縮減。
其次,台灣企業積極轉向對美投資。2024年非中國向海外投資中,電子部品占比達54%。台積電宣布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總額達1,650億美元,鴻海、仁寶、緯創等也相繼擴大美國布局。此舉不僅回應美方要求,也反映企業對地緣政治風險的因應。
第三,防衛支出方面,川普總統批評台灣依賴美國防衛卻未付出相應代價,要求防衛支出占GDP比重達10%。台灣已宣布將比重由2.45%提升至3%,並預計2030年達5%。雖遠低於美方要求,但在財政健全與大陸軍事壓力升高的背景下,台灣已展現加強自衛的決心。
出口成長背後的風險與民意壓力
川普關稅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深刻影響台灣政治局勢。民進黨與賴清德總統因親美立場而承受民意壓力。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2025年8月調查,賴清德總統整體施政滿意度明顯下滑。《聯合報》9月的年度調查顯示,賴清德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未獲廣泛民意支持,是一大隱憂。
在經濟層面,台灣出口雖持續成長,但成長背後潛藏風險。根據財政部統計:
• 2025年7月出口總值達566.8億美元,年增率42.0%;資通訊產品年增率高達87.1%。
• 2025年8月出口總值再升至584.9億美元,年增率34.1%;電子零組件年增率達34.6%。
• 對美國出口年增率分別為62.8%與65.4%,占總出口比重逾三成。
這些數字顯示台灣出口動能強勁,但其中包含大量企業為避開新關稅所進行的提前出貨行為,導致短期出口激增。若美方正式課徵半導體關稅或全球景氣受關稅影響而下滑,台灣出口將面臨反轉風險。
此外,對美投資的擴大可能排擠台灣本地設備投資。若企業總投資額不變,則美國投資增加意味著台灣或其他地區投資減少。台積電延後熊本第二廠建設即為一例。加上川普言論反覆,企業投資信心受挫,可能影響整體資本形成。
半導體優勢能否扭轉局勢?
儘管川普關稅對台灣造成壓力,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地位仍是重要籌碼。2025年台灣對美出口中,資訊通信設備占61%,電子部品占7.7%,多數尚未納入關稅範圍。若未來課徵高額關稅,台灣企業在美設廠的策略將成為關鍵。
全球半導體市場持續成長,2025年仍處於上升週期。根據WSTS預測,2025年全球半導體產值預估達7,280億美元,年增15.4%,2026年再增9.9%至8,000億美元。生成式AI推動高階伺服器需求,邏輯元件與記憶體分別預估成長29%與17%。此趨勢有助台灣維持出口動能,減緩關稅衝擊。
台灣應善用半導體產業的戰略價值,強化與美方談判籌碼。美國若失去台灣供應鏈,將面臨嚴重經濟後果,雙方維持穩定合作符合共同利益。
結語:在風暴中尋找平衡
川普關稅政策對台灣而言,是挑戰也是轉機。短期內,出口與投資可能受壓,但台灣展現出積極應對的姿態,從政策調整到企業布局,皆力求在不利條件下維持競爭力。
未來,台灣須在半導體優勢尚存、景氣尚穩之際,加速與美方談判,爭取更合理的關稅待遇。同時,內部政治穩定與民意支持亦不可忽視。唯有在經濟與政治雙軌並進下,台灣才能在川普關稅風暴中穩住陣腳,開創新局。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