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7月,日本與美國達成貿易與投資協議,雙方同意汽車及對等關稅率定為15%,日本政府承諾提供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支援。此協議被視為第二次川普(Donald Trump)政權經濟政策的試金石,背後隱藏白宮高官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的「米蘭文件」藍圖。這份文件揭示美國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野心,為日美協議提供理論框架。本文以米蘭文件為主軸,剖析協議核心內容,探討其對國際秩序與日本企業的深遠影響。
米蘭文件的戰略藍圖
米蘭文件是斯蒂芬・米蘭於2024年11月發表的《全球貿易系統重塑指南》,當時他尚未出任美國經濟諮問委員會(CEA)主席。文件提出兩大目標:讓製造業與就業回流美國,要求盟國分擔安全保障成本,並以美元高估問題為切入點,呼籲重塑國際金融與貿易秩序。米蘭主張透過關稅、債務結構調整及貨幣協調實現「奪回美國利益」的目標。
文件中,米蘭提出三項策略。首先,透過提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並增加財政收入。其次,迫使盟國將短期美國債轉換為100年期零息債,降低美國政府利息負擔,維持美元高估政策。最後,透過多邊或單邊貨幣調整(如「第二廣場協議」),解決美元過強對製造業的負面影響。這些策略成為川普第二任期對外政策的理論基礎。
儘管米蘭後來淡化文件重要性,聲稱僅介紹他人觀點,但川普政權自2025年4月起明確顯示高關稅政策,對盟國展開強硬談判,顯示米蘭文件的影子無處不在。日美協議的內容,正是這一藍圖的具體實踐。
日美協議的核心內容

日美協議歷經約100天談判,於2025年7月達成,聚焦三個要點: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15%的汽車及對等關稅率、未納入匯率條款。日本政府推出的「日本投資美國計畫」由政府系金融機構提供融資與保證,資金來自大規模財投債,投資領域涵蓋能源基礎設施、半導體、關鍵礦物等。
此投資框架被視為米蘭文件「美國債務低利融資」策略的變形實現。米蘭原提議讓盟國購買100年期零息債,減輕美國財政壓力,而日本的投資計畫以政府資金支持美國國內項目,達到類似效果。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此計畫為美國大型項目提供低利融資,美國保留90%投資利潤,日本僅得10%。
關稅方面,美國原擬對日本汽車徵收25%關稅,最終降至15%,低於對加拿大與墨西哥的25%關稅率。此舉部分實現米蘭文件「提高關稅保護製造業」的目標,但美國汽車業表達不滿,認為日本車商獲相對優勢。未來關稅調整的可能性仍存,特別若美國製造業回流進展不如預期。
協議未納入匯率條款,與米蘭文件「第二廣場協議」構想相左。這可能是日本堅持金融與通商政策分離的結果,或美國認為現階段無需匯率調整即可達成目標,顯示日本在談判中成功守住部分底線。
對日本企業與國際秩序的影響
日美協議對日本企業影響深遠。5500億美元投資計畫將加速對美直接投資,2024年底日本對美投資存量已達8192億美元,連續六年全球第一。新計畫可能進一步推高這一數字,特別在半導體與能源領域。但投資回報分配不平等(美日1:9)可能引發國內質疑,企業需謹慎評估項目風險與收益。
15%關稅率雖低於預期,但鐵鋼與鋁製品仍適用50%的232條款關稅,對汽車與相關產業構成壓力。企業需重新審視供應鏈,考慮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美國或其他低關稅地區,規避成本上升。美國汽車業的不滿可能促使川普政權檢討關稅政策,企業應準備應對潛在關稅上調。
國際秩序方面,米蘭文件顯示美國試圖以經濟霸權重塑全球貿易規則。日本作為盟友,雖取得相對有利條件,但歐盟、加拿大、東南亞國家的談判結果將影響全球供應鏈。企業需關注歐盟數位規則變化及東南亞原產地規則調整,調整中長期策略。
美國推動的液化天然氣(LNG)與次世代能源項目可能改變全球能源格局。日本需評估對其能源安全的影響,特別在大陸與俄羅斯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若投資進度未達美國預期,川普政權可能採取報復性關稅,企業需預備風險應對方案。
結語
日美貿易與投資協議是川普第二任期經濟政策的縮影,米蘭文件為美國重塑全球貿易與金融秩序提供藍圖。日本以5500億美元投資與15%關稅率換取相對穩定貿易環境,但這僅是國際秩序變革的起點。對日本企業而言,協議帶來機遇與挑戰,需重新審視供應鏈、投資策略與風險管理。對台灣而言,作為美國重要貿易夥伴,需警惕類似高關稅與投資要求壓力,強化供應鏈韌性,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應對全球貿易規則重塑的挑戰。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與貿易赤字縮減,全球經濟格局正不可逆改變,日本與台灣官民必須以積極姿態應對新現實。米蘭文件的影響遠未結束,國際貿易與金融秩序的震盪將持續考驗各國智慧與韌性。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