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聰榮(亞太21世紀研究所台灣辦事處主任/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卡利斯坦運動(Khalistan Movement)是旁遮普邦最具爭議的獨立運動,旨在建立一個獨立的錫克教國家,反映了宗教、文化與政治的複雜交織。這場運動起源於20世紀初,於1970至1980年代達到暴力高峰,雖在印度國內已大幅衰退,但在海外錫克教徒中仍具影響力。近年來特別是2023年加拿大錫克領袖遇害事件,使運動重新成為國際焦點,引發印度與加拿大之間的外交緊張。本文將深入探討卡利斯坦運動的歷史、關鍵事件、當前狀態及對印度和國際關係的影響。
旁遮普邦位於印度北部,是錫克教的發源地與主要聚居地,擁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意義。19世紀,旁遮普是錫克帝國的核心,但在1849年被英國殖民統治吞併。1947年印度分治將旁遮普一分為二,西部歸巴基斯坦,東部留在印度,導致大規模移民與宗教衝突。分治後,錫克教徒在印度僅占人口的2%,但在旁遮普邦構成多數,約58%。這種宗教與地理的獨特性為卡利斯坦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運動試圖通過獨立實現錫克教徒的自治與文化保護。
卡利斯坦運動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代,1940年醫生V.S. Bhatti在小冊子《卡利斯坦》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作為對穆斯林聯盟「巴基斯坦」決議的回應。1940年代,錫克教領袖提出「阿札德旁遮普」或「錫克斯坦」的構想,但未獲英國支持。印度獨立後,錫克教政黨「阿卡利達爾」於1940至1960年代推動旁遮普邦分治運動,爭取講旁遮普語的自治州。1966年,旁遮普邦重新劃分,哈里亞納與喜馬偕爾邦分離,但這一妥協未能滿足追求完全獨立的錫克教團體,埋下卡利斯坦運動的種子。
政策允許卡利斯坦活動以言論自由形式存在,
展望未來卡利斯坦運動的發展取決於多重因素。在印度,
卡利斯坦運動是旁遮普邦獨立訴求的集中體現,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