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從AI與民主視角看...

【專欄】從AI與民主視角看愛沙尼亞的數位民主

Date:

 

文/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人工智慧與民主制度正在全球治理舞台上同步變革。AI有機會提升公共服務效率與資訊透明,也可能成為監控、偏見與操弄的溫床。如何在新科技浪潮中守住人民主權,已成為各國必答題。愛沙尼亞身為「數位民主國家」最典型的範例,展示科技可以擴展民主的參與深度,同時讓我們看見維護信任所需的制度細節與警覺。

愛沙尼亞在後蘇聯時期以科技彌補國力限制,發展出獨具代表性的數位治理模式。政府服務在二〇〇〇年全面上線,二〇〇五年率先全球實施全國網路投票。電子投票系統IVXV經多次選舉測試,被視為安全、便捷又能提升參與度的典範。投票過程以密碼學與區塊鏈維護完整性,使公民能驗證自己的票確實被計入。科技強化民主制度的韌性,使「信任」成為一種可驗證的公共成果。

這個國家也將AI納入民主治理框架。例如「一次原則」規定公民資料只需提交一次,由AI系統支援跨部門分享,提升效率與政策反應速度。幾分鐘內完成的個人報稅程序,成為全球最輕鬆的納稅體驗之一。电子居留制度則讓全球創業者以虛擬身分參與當地經濟,孕育新創與獨角獸企業,使愛沙尼亞不只是科技受益者,更是制度輸出者。

更具突破性的是AI促使政府走向「看不見的存在」。公民在日常操作中完成行政義務,不必面對行政機關的層層流程。AI公共服務平台Bürokratt如同政府的虛擬助理,整合九成九服務於線上,讓公民與政府的互動更直接。AI支援的預測治理讓政策提前因應社會變化,從傳統的「補破網」,邁向「先編織」。

數位民主的關鍵仍在透明與問責。愛沙尼亞推動的AI Leap計畫要求所有政府導入的演算法需具可審核性與公共透明性。從開放原始碼電子投票,到讓研究者檢視系統邏輯,都展現承擔公共責任的制度態度。科技不被視為黑箱權力,而是屬於人民的公共財。

愛沙尼亞利用「人民倡議平台」把民主參與納入立法流程。任何公民可提出政策倡議,由附議門檻決定是否送交國會審議,形成兼具效率與民主正當性的制度化參與。AI與民主並非二擇一,而是彼此促進,使權力迴路更緊密連向人民。

這套模式提醒國際社會,民主的核心不在於盲信政府或技術,而在於稽核與透明能否持續存在。愛沙尼亞展示制度如何確保人民能理解並掌握科技帶來的公共權力,讓AI成為民主的延伸,而不是侵吞民主的力量。

成就之外,新風險也不可輕忽。網路攻擊仍是民主程序的最大威脅,AI偏見可能加深既有不平等,數位落差使部分群體被排除。政治領導者警告大型平台與演算法已能左右輿論,民主需要更強的自衛能力。如果公民無法辨識科技背後的權力結構,科技可能迅速從賦權者變成奪權者。

愛沙尼亞給世界的啟示是科技必須遵循民主,而不是民主迎合科技。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用法律、制度與公民參與框架去規範演算法,使AI回到為人服務的位置。未來的民主若能善用AI,將更具包容與韌性。前提是民主價值走在最前面。愛沙尼亞已邁出領先的步伐,也讓世界看到一種真正讓人民掌舵的數位治理形態。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楊聰榮
楊聰榮
跨領域研究學者,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分別研習過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考察學習亞洲國家及歐洲的語言及文化,致力於發展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政策實踐,發展台灣人的新世界觀,從亞洲及歐洲各國的角度看台灣,再從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的角度看世界。

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