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紹春(前中華民國駐索羅門群島技術團水利專家)
在東協十一個成員國當中,柬埔寨與東帝汶是兩個在貨幣體系上最接近「全面美元化」的國家。兩者雖同樣大量使用美元,但其成因、模式與影響卻存在明顯差異。整體而言,全面美元化為這兩國帶來了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但也同時伴隨政策自主性的犧牲,形塑出各自獨特的經濟發展脈絡。
美元化帶來的四大優勢
首先,美元化讓這兩國能夠立即取得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好處。其效應可從四方面突顯:
一、消除通膨與提升價格穩定
美元體系的引入,使兩國得以擺脫因政治動盪或貨幣管理不當所造成的惡性通膨。穩定的價格環境讓企業能放心進行長期投資,也保障民眾的購買力,對同樣曾深受高通膨困擾的經濟體而言尤其關鍵。
二、促進國際貿易並吸引外商投資
美元作為全球最具流通性的結算貨幣,使國際交易時免於匯率波動的風險。此對柬埔寨而言,出口導向的成衣業與觀光業因此降低成本;而對東帝汶來說,美元體系更強化了外國投資者對其新興市場的信任。
三、降低國際交易成本並提升金融效率
使用美元結算,企業無需頻繁兌換貨幣,可免除外匯買賣價差與手續費,提升跨國貿易效率。柬埔寨與東帝汶兩國在進口原物料、旅遊產業及國際援助的財務操作上,皆因此大幅簡化。
四、提升財政紀律與金融透明度
因無法藉由印鈔填補赤字,政府更需實施審慎的財政管理。這種外部約束促使兩國的金融體系較不易因政治因素而動搖,有助於建立國際社會的長期信任。
柬埔寨:歷史造成的「高度美元化」
柬埔寨美元化的核心原因源於人民對本國貨幣信心的崩解。紅色高棉政權與後續的內戰摧毀了原有的金融制度,瑞爾曾經歷多次貶值,使民眾傾向選擇更穩定的美元作為交易媒介。
其後,隨著國際援助(聯合國維和部隊)大量以美元進入、成衣外銷與觀光業迅速成長,促成使美元成為城市與大額交易中的主要支付工具。雖然中央銀行維持瑞爾對美元的匯率穩定,但金融體系事實上已進入「雙軌貨幣」狀態:美元主導大額交易與都市經濟;瑞爾則主要用於小額與地方市場。
這種自發性的美元化雖帶來穩定,卻使政府在利率調控與鑄幣稅收入方面缺乏自主性。
東帝汶:建國初期選擇的「完全美元體系」

東帝汶則是 直接採用美元為法定貨幣,屬於最徹底的美元化形式。其背景在於:剛脫離長期殖民與衝突,需要迅速建立可信賴的經濟體系;國家缺乏建立中央銀行與自主貨幣制度的能力;在聯合國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協助下,美元於是被視為最能立即提供穩定與安全性的選項。
東帝汶僅發行面額與美元等值的硬幣(Centavo)作為輔助貨幣,而紙幣完全使用美元。此體系讓其徹底消除了匯率風險,強化了國際信心,但也意味著該國無法依靠貨幣政策調節景氣,而只能完全仰賴財政政策與石油基金等資源。
結語:美元化,是保障穩定還是限制主權?
柬埔寨與東帝汶的美元化模式,分別來自歷史衝擊後的信心轉移,與建國初期對穩定的迫切需求。美元化為兩國帶來物價穩定、降低交易成本與增強國際信任等實質利益,但也讓其在貨幣政策上受限,無法以傳統方式因應景氣循環。
不論是高度美元化的柬埔寨,或全面美元化的東帝汶,這兩個東協成員國的選擇,都清楚呈現出小國在全球金融秩序中的現實:當國內制度尚未成熟時,穩定比自主更為迫切;而美元,往往成為最務實的解方。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