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精選【專欄】川普抽成15%換放...

【專欄】川普抽成15%換放行 輝達降規晶片協議引爆美中科技戰

Date: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史無前例的「保護費」交易

2025年8月11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證實與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達成一项極具爭議的協議:允許輝達恢復向中國大陸出口專為當地市場設計的「降規版」人工智慧晶片H20,但條件是輝達必須將該產品在中國銷售收入的15%上繳美國政府。這項被《金融時報》形容為「幾無先例」的交易,不僅引發美國國家安全鷹派人士強烈反彈,更暴露川普政府將科技出口管制工具化為「創收手段」的策略轉向。

根據華爾街投資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估計,輝達2025年預計銷售150萬枚H20晶片至中國大陸,創造約230億美元營收,意味著美國政府可從中獲利逾34億美元。然而,這筆看似雙贏的生意背後,實則牽動美中科技霸權競賽的敏感神經。當北京正加速推動半導體自主化之際,川普此舉究竟是「以戰養戰」的戰略高明,還是為短期利益犧牲長遠技術優勢的致命失算?

交易細節:從20%砍價到15%的「小協議」

川普在8月11日的白宮記者會上透露,最初要求輝達支付H20中國大陸銷售額的20%,但經過談判後降至15%。他將H20形容為「過時的老晶片」,強調大陸的華為已有同等性能產品,因此放行不會構成安全威脅。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協議不僅適用於輝達,超微(AMD)也同意對其MI308 AI晶片的大陸銷售額上繳相同比例。

H20是輝達為符合美國出口管制而特製的「閹割版」晶片,性能僅有旗艦產品H100的70%。今年4月,該晶片與其他AI晶片一同被列入對大陸出口禁令,導致輝達積壓45億美元庫存。黃仁勳近期三度訪問北京,並在7月高調宣布美國政府已同意恢復出口,但實際許可直到8月6日與川普會晤後才正式發放。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曾辯稱,H20只是美國「第四好的產品」,此舉是為讓大陸企業持續依賴美國技術生態。但協議曝光後,前拜登政府國安會官員菲利普斯—羅賓斯(Phillips-Robbins)痛批:「這顯示政府正在用國家安全換取財政收入」。更關鍵的是,此種「營收抽成」模式缺乏明確法律依據,美國企業研究院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直指可能涉及違憲,因15%比例已接近實質稅收。

國家安全vs商業利益:華府的激烈交鋒

這項協議立即引爆美國政壇對中鷹派的反撲。眾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兩黨主席聯合聲明,強調出口管制是「國家安全的前線防禦」,不應成為「賭場籌碼」。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等20名安全專家更聯名致函商務部,警告H20將成為「中國尖端AI能力的強大加速器」,最終可能被用於軍事用途。

黃仁勳的說服策略則著眼於商業現實。他在7月智庫播客中主張,若完全切斷大陸市場,輝達將喪失關鍵收入來源,反使華為獨佔市場並加速技術追趕。據輝達內部評估,大陸占其AI晶片全球需求約20%。這種「技術棧」思維獲得川普採信,與其逼北京另建生態系,不如讓美國標準持續主導。

然而,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的拉鋸遠未結束。川普雖強調不會允許最先進的Blackwell晶片完整版出口大陸,卻鬆口可考慮「降級30%至50%」的版本。此話一出,前國安會中國主任托賓(Liza Tobin)諷刺:「接下來是否要賣F35戰機給中國再抽15%佣金?」顯示華府對科技管制的戰略一致性正遭受嚴峻考驗。

北京的反制:從「後門疑雲」到國產替代

耐人尋味的是,正當輝達慶祝重返中國市場之際,中國國家網信辦卻在7月31日突然約談該公司,指控H20存在「漏洞後門安全風險」,要求提交證明材料。官媒《玉淵譚天》更發文批評H20「既不環保,也不先進,更不安全」。這些動作被解讀為北京對美國技術「去風險化」的戰略表態,意在為華為等本土企業爭取替代空間。

美國科技顧問公司(The Futurum Group)研究部總監、半導體分析師王韋傑(Ray Wang)指出,網信辦警告主要針對大陸國企和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反映北京「科技自主」的長期佈局。儘管輝達緊急聲明其晶片絕無後門,但大陸AI巨頭如騰訊、阿里巴巴早已啟動「雙軌策略」,在採購H20的同時,加大投資華為昇騰系列晶片。

從數據看,大陸市場對H20需求確實強勁,路透社報導稱禁令解除前已接獲30萬枚訂單。但業內人士透露,由於輝達已取消台積電預留產能,短期僅能消化庫存,預計2025年Q3才會推出符合美國新規的RTX PRO GPU專供大陸。這種供應不確定性,正加速中國廠商尋求「去輝達化」方案。

結語:科技冷戰的「付費通行證」時代?

川普政府的15%抽成協議,實質開創了「科技管制商品化」的先例。這種將出口許可轉化為營收分潤的模式,雖短期內為美國財政帶來可觀收益,卻可能從根本上腐蝕出口管制的正當性。當國家安全決策與商業利益掛鉤,華府未來在限制敏感技術外流時,將難以避免「待價而沽」的質疑。

對中國而言,此事件再次凸顯依賴外國技術的戰略脆弱性。儘管H20性能已被閹割,北京仍擔憂其成為美國施加影響力的「特洛伊木馬」。這種深刻的不信任感,將驅使中國更堅定地推動半導體自主,最終可能導致全球科技體系走向「一個世界,兩套標準」的分裂局面。

當川普自豪地宣稱「談成小交易」時,這場協議的真正代價或許遠非金錢所能衡量。它既是美中科技脫鉤進程中的意外妥協,也可能是加速兩強技術生態徹底分道揚鑣的最後一根稻草。在AI決定未來霸權的時代,15%的抽成比例背後,實則是百分之百的生存競賽。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文章

Facebook Comments 文章留言

蔡鎤銘
蔡鎤銘
經濟學博士、金融業退休高階主管、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委; 行政院第二屆終身學習楷模、2019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金獎指導教授; 人生信條:「風鳴草勁、漱石無苔」。

專欄

推薦閱讀